小規劃師陸玉涵(中)與伙伴們一起利用長尺測量水深 供圖/陸玉涵 北京十一學校豐臺小學學生正在匯報樂學公園設計方案 供圖/北京十一學校豐臺小學
自2021年3月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動兒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兒童友好要求在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等方面充分體現。自此,“一米視角”理念正式進入公眾視野,成為考量城市治理水平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通學路上,色彩的布局、植物的選擇由他們做主;樂學公園里如何進行不同年級的功能分區由他們設計;綜合公園臨水區域的安全設施如何進行適兒化改造由他們調研……北京青年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北京多區的城市治理中,正在融入“兒童規劃師”的意見與建議。北京在用事實證明,當城市學會彎下腰傾聽和接納孩子的聲音時,一座兒童友好城市的雛形已初見端倪。
小小身影活躍在多個城市治理項目中
今年3月,比鄰北京十一學校豐臺小學的一塊2000多平方米的綠地上,經常活躍著一支由18名學生組成的團隊,測量、記錄、描繪地勢特征……通過4次方案迭代、100余份問卷調研、遴選30余種北方特色植物,最終完成該綠地的自然空間方案設計。而此綠地作為豐臺區全域推行的“樂學公園建設”項目之一即將開工建設,成為該校的校外教育基地。
談到這個由孩子們親自設計的“綠匣子魔方樂學公園”,五年級學生王梓旭如數家珍,“三年級的‘百草園’里藏著會說話的蒲公英,四年級的‘山丘’上有能穿梭的森林隧道,五年級的‘自然樂園’中花兒全年連著開,六年級的‘詩畫花韻’直接把古詩種進了花田!”王梓旭告訴北青報記者,由于植物種類繁多,在選擇適合種植的品種及分布時,要綜合考慮各種植物的樹形、花形、花期、果期等因素,開始幾次的選擇設計總是不盡如人意,“后來多次請教指導老師和同學,大家集思廣益,才選擇到了合適的植物”。
“當課堂知識在圖紙上活起來,學習的意義變得具象而生動。”十一豐小科學老師陳玉竹告訴北青報記者,學生們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對綠地進行測量、記錄,分析地勢特征、環境數據,反復討論設計方案,連土壤濕度都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據陳玉竹介紹,設計方案最為重要的是集納學生們的意見。“你希望兒童自然空間里有什么?”帶著自制的問卷,小設計師們跑遍全校,收集來了150份問卷,再通過流水線式的統計分析,最終確定秋千、迷宮、觀鳥臺等最受歡迎設施。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的設計不僅獲得官方的認可,而且即將變為現實。
實際上,豐臺區請學生自己設計樂學公園并非首創。2023年,市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圍繞改善兒童發展環境,維護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權利,提出“五個友好”重點任務,其中政策友好中就明確,重點推進加強兒童優先發展頂層設計、健全兒童參與城市社會生活機制、項目決策中融入兒童友好理念,引入兒童影響評價。在那之后,北京越來越多的城市治理項目中,開始引入“一米視角”理念。
西城區大柵欄街道聯合北京工業大學建規學院人本街道實驗室,以及大柵欄責任規劃師團隊共同發起了大柵欄兒童責任規劃師項目。該項目以“兒童需求表達-相關建議落地-推動督導評估”為目標,鼓勵兒童參與公共事務和城市發展建設行動。在通學路項目中,一份份通學報告精準地展示出兒童規劃師的“一米視角”。
和平門外東街通學路的改造即將啟動,作為大柵欄兒童規劃師系列項目中首個落地項目,兒童規劃師的視角也將最終落地。據該項目的負責人之一、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齊羚介紹,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兒童規劃師的想法和意見被充分聽取,“比如會將一幅由青少年美術館師生繪制的大柵欄街景長卷原樣復刻到一面景觀墻上;采集兒童手印腳印進行廣場地面設計,同時,通學空間規劃的顏色、植物、設施等都取自兒童規劃師調研得來的學生喜好”。
3月底,一場特殊的評選活動在燈市口小學舉辦,“適當拓寬路口非機動車道”“增設港灣式臨時落客島”“調整紅綠燈變燈時長”……這些正是東城區燈市口大街及周邊公共空間改造提升項目民意征集暨“一米聲音——兒童規劃師提案征集”評選活動中所聽到的“童言童語”。“與以往的環境整治提升不同,未來在燈市口大街的改造中,我們將更加關注沿街兒童和青少年需求,同時動員沿線學校、單位參與,實現街區更新的共建共享。”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說。據了解,這一次征集活動也標志著東城區正式啟動全市首個兒童規劃師全程參與的環境建設系列活動。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朱波說,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有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參與社會事務的權利。“我們正在做的就是讓兒童行使參與城市規劃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特意將調查研究、梳理需求、剖析問題、研究設計等責任規劃師的規范工作流程,移植到活動中來,不僅讓孩子們體會‘角色扮演’、崗位體驗的樂趣,更能培養孩子們關心城市發展、關心社會公益的意識。”
東城區委常委、副區長孫揚表示,過去治理“城市病”,就像“全科大夫”,診治的是城市中的常見病,解決廣大市民的常見訴求。但在研究治理燈市口大街時,亟須增加“兒科”,就像兒科大夫與孩子溝通交流那樣,全面、真實、準確了解孩子的感受。“兒童規劃師和我們就擔負起‘兒科大夫’的職責。”
一米視角成為城市治理的有益補充
參與城市治理,對于兒童規劃師來講,既新鮮又有成就感。北師大附中陸玉涵作為首批大柵欄兒童規劃師,參與了許多項目,已經成長為兒童專家,她用“有意義、有意思”形容參與城市治理的感受。
她印象最深的是拿著一米長的大長尺,丈量前門三里河公園、人定湖公園、龍潭中湖公園、世園公園等不同規模綜合公園水邊河岸的高度、水的深度、欄桿防護的高度等等,最終與同學們形成了一份調研報告。“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臨水區域按照規范應該設置護欄未設置;已設置的護欄桿件間距過大,或采用兒童易攀爬的橫向桿件形式,不能針對兒童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所以建議護欄應采用兒童不宜攀爬的豎向桿件形式,桿件凈距不大于0.11米。”對于陸玉涵來說,媽媽是她的啟蒙老師。“她就是設計師,主要負責學校設計,她在設計過程中會跟我討論,所以一聽說有這個兒童規劃師的項目,我就報名參加了。不排除將來繼承媽媽的衣缽。”陸玉涵調皮地說。
參與設計了“果樹森林”和“冒險天地”的王梓旭在熱切盼望著綠匣子魔方樂學公園的開工,“自己親自參與,又能真正落地,很有成就感。除了學習到很多園林設計的知識之外,最重要的是了解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
小設計師們頗有自豪感,那么,他們的設計在專家眼里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對于綠匣子魔方樂學公園方案設計,作為帶領孩子們走進園林世界的啟蒙老師,園林設計高級工程師王丹對十一豐小學生團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小學生完成了過去‘大學生’做的事,真是了不起!孩子們的設計充滿巧思,設計的功能分區比教科書還巧妙!”豐臺區園林局園林科張震也表示,學生們的方案兼顧專業性與實用性,實地調研和需求分析尤為突出。“可以說,最終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設計方案。”
在燈市口大街改造提案中,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副總李利表示,集齊孩子們的設計后細致歸類,發現幾乎每個孩子都從自己的視角找到了這條街的“病灶”。“他們的想法既實用又富有想象力,讓我們看到了兒童對于友好公共空間的渴望與期待。這些設計提案不僅是對現有問題的針對性解決,更是對未來城市公共空間發展的一種探索和嘗試。”李利說。
兒童規劃師將全周期參與城市治理
在城市治理中引入“一米視角”已經形成星星之火。在豐臺區,像綠匣子魔方樂學公園這樣的“樂學公園”不再是簡單的“公園里建課堂”,而是教育形態的重構和城市治理的創新。未來三年,豐臺區將通過創建“樂學公園”“樂學園地”“樂學基地”三級樂學平臺,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學校周邊綠地,設立生態營地等,2026年累計建成不少于60處樂學公園,其中都少不了“兒童智慧”。
同時,越來越多的孩子們被調動起來,“首批大柵欄兒童規劃師涉及到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北京第一實驗小學前門分校、炭兒胡同小學、康樂里小學4所學校,后續隨著活動的推廣,椿樹街道北京第一實驗小學虎坊橋校區、北京第四十三中學,東城區燈市口小學、景山小學、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學紛紛加入到兒童規劃師隊伍中。”齊羚表示,在去年11月,京津冀三地聯合成立“兒童友好城市小小規劃師聯盟”,將這一創新模式推廣至更廣范圍。
除了在規劃設計時參與方案的制訂,兒童規劃師的角色也將越來越深化。東城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就表示,下一步,將針對兒童規劃師提出的燈市口大街的這些“一米”痛點,著手制訂具體改造方案,并繼續支持兒童規劃師參與后續的方案評審、施工改造、旁站監督、驗收體驗等工作環節,并以此為契機探索和完善兒童參與城市治理的特色機制,加快推動兒童友好的公共空間改造。
齊羚表示,今年將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全面推進兒童規劃師2.0升級計劃。重點打造“全周期參與”機制,從方案設計到施工監督各環節引入兒童視角,“像和平門外東街改造項目將組織學生參與方案評審會、施工旁站等關鍵節點”。她說,項目竣工后還將建立“兒童監理員”制度,選拔30名優秀兒童規劃師組成監督小組,每月開展設施使用評估。同時,采用“雙反饋”機制收集意見,既通過學校定期問卷,也設置二維碼即時報修系統。“我們計劃每季度發布《兒童友好通學路白皮書》,將大柵欄通學路‘問題-建議-整改’閉環管理模式進一步推廣,確保改造效果持續符合兒童成長需求。”
·揭秘·
兒童規劃師是如何煉成的?
從業余“小白”到頗為專業的“小設計師”,并得到專家的肯定,這些兒童責任規劃師是怎樣煉成的呢?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這背后有著強大“智囊團”的支撐以及政府部門給出的專業課程指導。
“一開始,我們連園林是什么都不太清楚,更別提怎么設計了,翻閱那些園林設計的專業書籍,感覺滿眼都是看不懂的術語和復雜概念,完全無從下手。”十一豐小四年級學生杜維芮說,他們僅用兩周就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背后離不開園林專家和學校的支持。原來,專為此次的方案設計,豐臺區園林局特意指派園林專家對學生進行專業啟蒙,在為期10天的課程學習中,教授圖紙繪制、植物搭配等基礎知識,
在學習過程中,園林專家先對學生進行專業啟蒙,教授圖紙繪制、植物搭配等基礎知識,再由學校的科學老師帶領學生完成實地調研、方案設計等實踐活動。例如在大柵欄兒童責任規劃師的項目中,通學論壇環節建立了系統化培訓體系。先是向參與項目的兒童責任規劃師發布結構化任務清單,包含通學路線測繪、交通流量觀測、設施使用評估等標準化調研。在初步報告形成后,采用“雙線指導”模式:一方面組織城市規劃專家通過線上工作坊進行技術答疑,另一方面安排高校團隊進校開展1對1輔導,重點提升兒童在數據分析、方案可視化等方面的專業能力。
在西城區三里河第三小學,本就有著與北京市規自委合作開展的“我們的城市·規劃課程盒子”中“小小社區規劃師”一課,以此培養孩子們的城市規劃意識和能力。在月壇街道責任規劃師的帶領下,同學們學習了社區規劃的相關概念與案例后,開始對不同情況的公共空間及待改造的空間進行探勘與調研,通過繪制問題和需求地圖、制訂設計方案,最終親手設計了自己心中的理想空間。
本版文/本報記者解麗彭小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