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浦江的夜色被璀璨車燈點亮,大眾汽車集團用一場聲勢浩大的“集團之夜”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啟。這是2025年上海車展的前夜,也是大眾汽車集團進入“交付模式”的起點——它不再只是戰(zhàn)略的宣誓者,而是轉型成果的兌現(xiàn)者。五款全球首秀車型、首個自研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覆蓋主流到豪華市場的產品矩陣,這些動作的背后,是大眾汽車集團對中國市場四十年深耕的沉淀,更是對智能網聯(lián)時代的一次全面回應。
四十年,足夠讓一個品牌從“外來者”變成“局內人”。1984年,大眾汽車通過上汽大眾叩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從此與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深度綁定。如今,當中國成為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技術的策源地時,大眾汽車集團選擇再次以上海為原點,用本土化研發(fā)和產品重新定義自己的角色。正如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所言:“中國是技術轉型的引領者,而我們正在成為這一進程的推動者。”這句話背后隱含著一層深意:曾經的“跟隨者”正在轉變?yōu)椤耙I者”,而這一轉變的底氣,來自于對本土需求的精準把控。
這種轉變首先體現(xiàn)在產品上。大眾汽車品牌的三款概念車——ID. ERA、ID. EVO和ID. AURA,分別瞄準增程式SUV、全尺寸純電SUV和緊湊型轎車市場,設計語言中融入了大量中國元素。
ID. ERA的“Smart Surface交互屏”用觸控取代傳統(tǒng)按鍵,仿佛將智能手機的操作邏輯搬進了車內;ID. EVO的800伏高壓平臺則像給電動車裝上了“快充心臟”,充電10分鐘續(xù)航300公里的能力,直擊中國用戶對續(xù)航焦慮的痛點。
更值得關注的是奧迪品牌的兩款新車:A6L e-tron和E5 Sportback。前者通過加長軸距和770公里續(xù)航,重新定義“行政級電動轎車”的標準;后者則以3.4秒的百公里加速和深度整合的中國數(shù)字生態(tài)系統(tǒng),試圖在豪華電動車市場撕開一道口子。這些車型的共同點在于,它們并非歐洲設計的簡單移植,而是從研發(fā)之初就由中國團隊主導,甚至軸距調整、交互系統(tǒng)適配都圍繞中國用戶的習慣展開。
如果說產品是轉型的“面子”,那么技術則是撐起這場變革的“里子”。大眾汽車集團首次亮相的自研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ADAS),被內部稱為“中國路況的解題方案”。這套系統(tǒng)由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地平線的合資企業(yè)酷睿程開發(fā),其核心是通過AI自主學習能力,讓車輛在復雜路況下實現(xiàn)高度擬人化的駕駛輔助。例如,系統(tǒng)能識別中國特有的“加塞”行為,并提前做出平緩制動;面對非機動車混行的狹窄街道,車輛會自動調整跟車距離,避免突兀的啟停。這種“本土化調?!笨此萍毼?,卻是外資車企在華能否立足的關鍵分水嶺。畢竟,再先進的算法若無法理解中國式交通的“潛規(guī)則”,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技術的突破背后,是大眾汽車集團對本土研發(fā)的空前投入。2023年成立的VCTC(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fā)中心,承擔著將全球技術“本土化”的任務。例如,PPE高端電動平臺原本是奧迪與保時捷聯(lián)合開發(fā)的“歐洲血統(tǒng)”技術,但在長春工廠落地的A6L e-tron上,工程師不僅加長了軸距,還針對中國北方冬季低溫優(yōu)化了電池熱管理系統(tǒng)。這種“全球平臺+本土適配”的模式,既避免了從頭研發(fā)的高成本,又確保了產品更貼近中國市場需求。用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貝瑞德的話說:“四十年前我們帶來了德國技術,四十年后我們要用中國智慧反哺全球?!?/p>
然而,轉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大眾汽車集團高調展示其智能網聯(lián)成果時,一個尖銳的問題也隨之浮現(xiàn):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傳統(tǒng)車企能否跑贏新勢力?以ADAS系統(tǒng)為例,盡管其L2++級別的功能已接近部分新勢力的高階輔助駕駛水平,但相比特斯拉的FSD或小鵬的XNGP,大眾的系統(tǒng)仍偏重“安全優(yōu)先”的保守策略,在激進場景下的決策能力尚未得到驗證。此外,集團計劃到2027年推出超過20款新能源車型,但面對比亞迪、蔚來等品牌每年數(shù)十款新車的投放節(jié)奏,大眾的“謹慎擴張”是否會被貼上“動作遲緩”的標簽?這些矛盾,恰恰構成了大眾轉型敘事中的張力——它既要維持“可靠”的基因,又不得不卷入一場以“迭代速度”為武器的軍備競賽。
這種張力在品牌矩陣中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保時捷911(參數(shù)丨圖片) GT3旅行版與賓利新歐陸GT敞篷雅度版的亮相,延續(xù)了大眾集團在燃油車時代的性能榮耀;而蘭博基尼Temerario混合動力超跑和杜卡迪電動摩托車的登場,則試圖在高端市場復制電動化的成功。但問題在于,當中國消費者對“電動超跑”的認知仍停留在特斯拉Roadster或蔚來EP9時,傳統(tǒng)豪華品牌如何說服用戶為它們的電動化溢價買單?或許答案藏在奧迪E5 Sportback的策略中:這款車不僅擁有579千瓦的狂暴動力,還將激光雷達與本地化高精地圖深度融合,讓“性能”與“智能”成為一枚硬幣的兩面。這種“雙管齊下”的打法,或許能幫助大眾在高端市場找到差異化突破口。
值得玩味的是,大眾汽車集團特意將媒體之夜選在上海車展前夜。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既是對1984年入華時刻的致敬,也暗含著一層隱喻:當中國車展從“產品秀場”變?yōu)椤凹夹g擂臺”時,唯有真正扎根本土的企業(yè)才能站穩(wěn)腳跟。從ID.系列概念車到自研ADAS系統(tǒng),從長春工廠的PPE平臺到VCTC的研發(fā)網絡,大眾正在編織一張覆蓋研發(fā)、生產、服務的本土化網絡。這張網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在回應同一個命題:如何在中國,成為“中國的”大眾。
當然,所有戰(zhàn)略的終點終將指向市場。到2030年,大眾計劃在中國提供約30款純電動車型,覆蓋從15萬元級緊湊車到百萬元級超跑的各個細分市場。但數(shù)字背后的真正挑戰(zhàn),是如何讓這些車型擺脫“德系車”的刻板印象,真正融入中國用戶的數(shù)字化生活。ID. AURA概念車或許提供了一個樣本:這款基于CMP平臺打造的緊湊型轎車,不僅搭載了能自主學習用戶習慣的AI座艙,還與微信、支付寶等本地生態(tài)深度打通,甚至支持語音控制外賣下單。這種“比中國品牌更懂中國”的細節(jié),或許才是大眾“本土化2.0”時代最犀利的武器。
夜色漸深,黃浦江畔的車燈依舊璀璨。大眾汽車集團的這場“集團之夜”,既是對四十年在華歷程的總結,也是一份面向未來的投名狀。當奧博穆說出“成為全球汽車科技領航者”的目標時,他或許已經意識到,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與否,不取決于沃爾夫斯堡的董事會,而取決于能否在上海的街道上,讓每一輛大眾汽車都讀懂中國用戶的心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