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2025年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方案》(后簡稱《方案》),聚焦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種源質量提升,堅持“露頭就打”常態化監管與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相結合,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種業違法行為,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提供種源支撐。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處于農業產業鏈的源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以來,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等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但種業仍存在種質資源豐富度有待繼續提升、種企力量有待加強等問題。
在受訪專家看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印發,為我國種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環境,下一步應重點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完善育種創新激勵機制,提升良種推廣服務的精準性和覆蓋面,推動種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種業監管執法
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是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環節。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在2025年知識產權宣傳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最高人民法院從強化保護力度、細化裁判規則、優化工作機制等方面保護種業知識產權。
著眼當下,渤海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靖飛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主要面臨三方面突出難點。
一是界定難,種子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料,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不同作物間存在制度差異,侵權事實和結果是否成立界定難度大。
二是協調難,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涉及主體眾多,利益訴求、關注點等有明顯差異,從科研單位到育種企業,再到農戶,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薄弱環節,使得知識產權保護的實際效果不明顯。
三是發現難,隨著科技的發展,假冒偽劣種子的制作手段也更加隱蔽和復雜,市場渠道的變化,特別是直播電商等線上銷售的沖擊和影響下,銷售方式方法發生重大變革,無疑給監管執法工作帶來更大的挑戰。
為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全面推進種業市場凈化,今年將繼續開展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方案》強調,要聚焦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和種源質量提升,堅持常態化監管與集中開展專項整治行動相結合,強化部省聯動、部門協同,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
具體來看,在常態化監管方面,《方案》提出,一方面,要聚焦關鍵農時強化監管,比如在春秋兩季開展種子市場監督檢查,重點檢查種子標簽、銷售臺賬、經營備案及種子質量、品種真實性等,嚴查未按規定引種備案,嚴打超出適宜種植區域銷售行為。另一方面,要加大涉種案件查處力度,如繼續組織開展涉種案件摸底調查,制定出臺案件查處指引,建立健全各級投訴舉報受理機制等,嚴懲種業違法行為。
在專項整治方面,要集中開展品種審定“兩個通道”及登記品種“仿種子”清理,以及非法生產經營轉基因種子、網絡售種、牛冷凍精液、馬鈴薯種薯、食用菌菌種等專項整治,集中清理違法違規行為多發重點領域。
《方案》明確,要持續推進種業法律法規及制度建設,繼續開展種子生產經營許可核查,加強種子檢驗機構檢查考核,夯實種業市場監管基礎。
靖飛指出,監管執法是市場糾治的強制性手段,通過“打”可以讓侵權行為無地遁形,但單靠監管執法難以解決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需要“管”“建”“引”結合。
具體而言,靖飛解釋稱,“管”意味著在品種審定、登記環節,嚴格種質資源合法來源的說明,確保創新主體合法利用和使用其他主體的種質資源。“建”即建品牌,企業要強化品牌意識,加大品牌建設投入力度,讓用種農戶在選種的時候知道選什么、到哪里選。“引”是要利用多種信息傳播渠道,傳遞主導品種、使用偽劣品種危害等方面信息,引導用種主體通過合法渠道購買合格的商品種子,讓侵權產品沒有市場。
深入推進種業振興行動
2021年,我國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去年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種業振興行動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企業扶優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如農業農村部從全國遴選出270家優勢企業,推動科研單位、金融機構、制種企業與陣型企業對接,支持企業牽頭承擔或者參與承擔更多的科研攻關任務,支持企業加快品種的研發培育。
在靖飛看來,在育種創新方面比較顯著的成效是企業地位的提高,企業在育種創新中發揮愈加重要的作用,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研發團隊和育種基地。
此外,靖飛表示,相關政策還促進了產學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了新品種的推廣和普及。不僅如此,良種良法的配套推廣模式逐漸成熟,良種覆蓋率顯著提升,農戶收益明顯增加。
國投種業總經理杜黎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玉米、小麥、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種子基本實現自給自足,其中水稻、小麥等主糧種子國產化率高。蔬菜和草籽是我國進口最多的種子,合計占種子總進口額的一半以上和總進口量的近八成。
去年我國已完成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普查新收集資源之中,糧食作物種質資源6.3萬余份,占比45.4%,其中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過三成。
但在靖飛看來,我國種業仍面臨種質資源匱乏的問題,需要在持續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收集的同時,要加大對外交流力度,拿出一些種質資源與國外相關機構進行互換共享,以豐富國內種質資源庫。
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種業相關企業存量規模快速增長,2024年末首次突破20萬家,達21.73萬家,截止到4月9日,國內現存種業相關企業22.78萬家,其中近半數企業歸屬于農、林、牧、漁業,近27%的企業歸屬于批發和零售業,約14%的企業分布于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種業相關企業多以輕量級為主,其中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內的相關企業占比35.79%,100萬元(含)—200萬元的占比20.51%,5000萬元及以上的占比為3.68%。
在業內看來,我國具備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子企業中,絕大部分均為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在創新能力和創新投入方面均有不足,比如很多企業面臨缺乏育種設備、科研人員的問題。
對此,杜黎龍認為,本土種企要堅定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和決心,堅持以科技研發作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要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探索人工智能賦能種業行業發展的新路徑,推動生物育種、種子生產、銷售和服務等環節的迭代升級。要持續加強與科研院所、各企業間的合作與協同,避免重復研發,形成種企科研合力,打造本土種企“航母”,進一步提高本土種企全球競爭力與話語權。
前不久,《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印發,明確要加快以種業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
杜黎龍認為,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將直接從政策中受益。從政策端看,接下來應從鼓勵企業投入育種研發、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推進轉基因商業化進程等方面著力,推進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