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這幾天熱鬧得跟炸了鍋似的,國民黨跟民眾黨頭一回湊一塊,憋著勁要把賴清德拉下馬,民調說八成人不買他的賬。
凱道的大場面還沒開演,美國航母已經在西太平洋晃悠,像是怕錯過啥,大陸那邊敞開大門喊一家人,可島內民心亂糟糟,藍白能齊心嗎,外頭的博弈、里頭的亂斗,這場戲到底怎么唱下去?
臺島最新民調讓人眼前一亮:將近八成的民眾覺得賴清德這屆“內閣”干得不行,恨不得直接推倒重來, 這數據擺明了,賴清德上臺還不到一年,民眾的耐心已經快耗光了,經濟不景氣、物價飛漲,再加上兩岸關系緊繃,普通人日子不好過,怨氣自然沖著他去。
賴清德面臨的壓力不只是民意,國民黨跟民眾黨這回憋足了勁,準備在4月26日搞場大動作,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放出話來,要號召全島民眾到臺北凱道聲援,場面可能會創下近年來的紀錄。
這可不是隨便喊喊口號,藍白兩黨已經開了高層峰會,商量怎么在這天聯手給賴清德點顏色瞧瞧,他們把這天看作跟賴清德的“決戰”,擺明了不達目的不罷休。
回想2024年的地區選舉,藍白兩黨要是早點聯手,哪有賴清德上臺的機會,當時國民黨跟民眾黨各玩各的,國民黨推侯友宜,民眾黨推柯文哲,結果票一分散,賴清德以微弱優勢撿了便宜, 選舉后,藍白兩黨沒少被批評“窩里斗”。
現在他們總算學聰明了,知道再不團結,島內的政治天平只會繼續向賴清德傾斜,這次合作不僅是針對賴清德,也是為了給支持者們提振信心,告訴大家:反對的聲音還能聚起來。
4月26日的抗議活動,表面上是藍白兩黨對賴清德的不滿宣泄,背后卻藏著更深的算盤,國民黨想借機重振聲勢,證明自己還是島內政治的主力,民眾黨則希望通過聯合,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擺脫“小黨”的標簽。
兩黨還提出了不少實際政策,比如應對美國新關稅的措施,國民黨建議把援助企業的資金從880億新臺幣加到2000億,民眾黨則喊出了跟美國簽自由貿易協定的目標,藍白不只想鬧騰,還想拿出點真東西給民眾看。
不過,藍白合作也不是一帆風順,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有分歧,國民黨偏傳統,民眾黨更靈活,過去沒少互相掐架,這次峰會雖然表面和氣,但能不能真把力量擰成一股繩,還得看接下來的執行。
藍白這次要是再掉鏈子,民眾的失望可能會,讓兩黨都吃不了兜著走,畢竟賴清德雖然民調低,可他背后還有民進黨的鐵桿支持者,政治手腕也不弱,想拉他下馬,沒那么簡單。
臺灣島內的亂局,離不開外頭的風吹草動,美國這段時間在西太平洋的動作格外引人注目,尼米茲號航母編隊賴在附近不走,擺明了是盯著臺灣海峽的動靜。
之前就有傳出,什么2027年收臺計劃,臺當局還就這個,搞了所謂的軍演,先不說這個時間靠不靠譜,但按照目前的形式,什么時候可不是臺當局和美國說了算的。
不過要是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估計美國不會乖乖等著,他們必定會出手,比如給臺當局軍事援助等等,因為他們也擔心,中國大陸在收臺后,會影響到他們在亞太的地位。
況且,美國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臺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核心,又趕上芯片短缺的節骨眼,島內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牽動全球經濟,美軍留下來除了軍事震懾,也是在給臺當局撐腰,他們不可能放過這顆“棋子。
不過,美國也不是一味給臺灣開空頭支票,新上臺的特朗普政府要求臺灣自己多掏錢搞國防,不然就別指望美國當“冤大頭”,賴清德想爭取更多美援,可島內民眾對加稅買武器并不買賬,這讓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同時,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又給臺灣添了把火,美國對華加征關稅,臺灣省的電子產品出口首當其沖,國民黨跟民眾黨都看準了這一點,提出應對方案,想幫企業渡過難關。
大陸這邊則顯得底氣十足,國臺辦主任宋濤在跟臺灣企業家見面,他說出了這樣一番話,那就是:
“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改變不了大陸經濟基礎穩、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態勢,我們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應對并戰勝各種挑戰”
給人一種信號,那就是中華民族“壓不垮”,有信心打贏這場經濟仗,這話不僅是說給臺商聽,也是給島內和國際社會一個信號:大陸不怕硬碰硬。
美國的軍事動作和經濟施壓,讓臺灣成了大國博弈的棋盤,賴清德想靠著美國壯膽,可美國的心思更多在自己的利益上,藍白兩黨則試圖在這場亂局中找到突破口,既要應對外部壓力,又要抓住島內民心,這種內外夾擊的局面,讓臺灣的政治舞臺變得更加復雜。
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始終是島內政治的風向標,國臺辦主任宋濤也強調到一點,那就是兩岸是一家人,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他還鼓勵臺商多來大陸走走,生意上有什么難處,大陸會盡力幫襯。
大陸不摻和島內的政治斗法,但對兩岸關系的底線抓得死死的,宋濤的表態,放在當下的背景里格外有分量,島內民調顯示,愿意跟大陸統一的人雖然少,但維持現狀的也不占多數,這說明,臺灣民眾對未來的路還沒完全想清楚。
賴清德上臺后,頻頻在兩岸問題上打擦邊球,惹得大陸多次警告,相比之下,藍白兩黨對兩岸關系態度更溫和,特別是一些國民黨大佬,公開說過要多交流、少對抗。
全球經濟不景氣,臺灣企業日子不好過,不少人把目光轉向大陸市場,宋濤在南京的另一場會面中,呼吁臺商跟大陸一起抵御“外部風險”,這話點明了大陸的策略:通過經濟拉近兩岸距離,同時給島內傳遞信號,合作比對抗更有出路。
兩岸關系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島內的選擇,4月26日的抗議活動,可能會讓賴清德更加孤立,但也可能讓島內民意進一步分裂。
藍白兩黨如果能借機站穩腳跟,或許能為兩岸交流打開一扇窗,可要是島內的政治斗爭繼續白熱化,外部勢力再推波助瀾,兩岸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