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22 日,一則關于新高考改革的新聞引發了廣泛關注。據說,新高考改革似乎讓文理分科有了“重回江湖”的跡象。這可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畢竟當初改革的初衷是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老傳統”,如今怎么又“回歸”了呢?
事情還得從河南省說起。據河南省一所省級示范高中的副校長鄭剛介紹,該校今年將有 2000 多名高三學生參加河南省首屆新高考。河南采用的是“3+1+2”模式,即除了語數外 3 門之外,學生在物理、歷史兩門科目中二選一,再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 4 門中自主選擇 2 門。聽起來是不是很復雜?不過,鄭剛表示,學生的選擇其實相對集中,主要集中在“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和“史政地”四種組合。換句話說,大部分學生還是選擇了傳統的文理分科組合。
這背后的原因可不少。2014 年國內開啟高考綜合改革,2021 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并于 2024 年正式實施。《指引》明確多數理工農醫類專業需同時選考物理和化學,才能具備報考資格。這就意味著,如果學生想報考理工農醫類專業,就必須選擇“物化雙選”。這可難倒了不少學生,尤其是那些對化學不太感興趣的同學。不過,鄭剛表示,該校作為一所傳統理科強校,學生受到政策引導,選擇最多的還是“物化生”“政史地”這種傳統文理分科組合。
其實,這種現象并非個例。目前,全國已有 29 個省份全面實施新高考,新疆、西藏也在去年入學的高一年級學生中,正式開始實施新高考。多地的實踐表明,學生的選科組合正在“回歸”文理分科。但這并不意味著文理分科真的“卷土重來”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鳳表示,新高考改革給了學生選擇權,但選什么成為新的問題。《指引》的出臺,正是為了把學生興趣、高校專業、國家需求三者統一。
學生為什么會傾向于選擇傳統的文理分科組合呢?王新鳳介紹,在《指引》的引導下,選擇物理和化學的學生,主要出于報考專業范圍更廣、就業前景更好等實用考量;政治、歷史、地理、生物這四門中,興趣和學科優勢成為更主要的選擇依據。換句話說,學生們在選科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興趣,還要考慮未來的職業發展。畢竟,誰不想找個好工作呢?
不同地區的學校在選科上呈現出不小的差異性。比如,在廣東省,有學生因為不擅長物理,而選擇了歷史、生物和地理三科。而在遼寧省,一些普通中學則會引導學生選擇地理、政治等高分段學生較少選擇的科目,以提升排名。這可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難道學生們都成了“分數機器”了嗎?
這也與新高考實行等級賦分有關。實行“3+1+2”模式的省份,2 科“再選科目”將等級賦分。也就是說,考生的最終得分不僅取決于自身水平,還與同一選科群體中的競爭對手相關。這就導致一些普通高中的學生回避與示范高中的學生直接競爭,選擇相對“冷門”的科目。
師資也是影響學生選科的一個重要因素。新高考模式下,要求高中實施走班教學,即學生不再有固定班級,而是根據自身的選科組合流動到不同教室上課。這對于學校的師資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學校為了方便管理,會根據自身辦學特色和師資條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科。這就導致了學生的選擇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雖然新高考改革讓學生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但選科的復雜性也讓學生們感到有些困惑。不過,大家也別太擔心,畢竟改革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們會逐漸適應這種新的選科模式,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而對于那些還在糾結選科的學生們,不妨多聽聽老師和家長的建議,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實際情況,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