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漢會戰期間,蔣介石突然越過戰區司令長官陳誠,直接免去第九戰區第二兵團總指揮張發奎的職務。這一事件在國民黨軍事史上頗具爭議,就連一向對蔣介石言聽計從的陳誠也認為這一次老頭子做的太過分,簡直讓自己這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顏面掃地。
陳年舊怨
張發奎與蔣介石的恩怨始于北伐時期。1927年寧漢分裂時,作為第四軍軍長的張發奎站在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一邊,其麾下部隊甚至參與了南昌起義的鎮壓。這種政治立場的對立,使蔣介石始終將張發奎視為"異己分子"。即便在1929年張發奎通電反蔣失敗后被迫流亡日本,其"反復無常"的形象已在蔣介石心中固化。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張發奎主動請纓參戰,被任命為第八集團軍總司令。淞滬會戰中,他指揮部隊在浦東地區頑強抵抗日軍,獲得"鐵軍"稱號。但據時任軍令部次長林蔚的回憶錄記載,蔣介石曾在內部會議上評價:"張向華(張發奎字)作戰勇猛,然終非我黃埔系中人。"這種根深蒂固的猜忌,為日后的矛盾埋下伏筆。
1938年6月武漢會戰前夕,張發奎調任第九戰區第二兵團總指揮,負責九江至瑞昌防線。值得注意的是,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對其頗為倚重,在7月2日的軍事會議上明確表示"九江防務非向華莫屬"。這種將領間的默契反而引起蔣介石的警覺,侍從室主任錢大鈞曾向陳誠透露:"委座恐張部坐大。"
九江之失
九江地區的防御存在先天不足。第二兵團下轄李漢魂第64軍、李玉堂第8軍等部,總兵力約7萬人,卻要防守長達80公里的江湖防線。更致命的是,日軍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了第106師團、波田支隊等精銳部隊,并配屬海軍第11戰隊實施立體進攻。
7月23日拂曉,日軍在鄱陽湖西安姑塘登陸。張發奎急調預備隊反擊,但蔣介石卻通過軍令部直接下令"務必固守九江城區"。這道違背戰場實際的命令導致國軍陷入被動。據第九戰區《武漢會戰作戰日記》記載,至26日,第二兵團已傷亡1.2萬余人,彈藥消耗達七成。
關鍵轉折出現在7月28日。張發奎未經請示下令放棄九江城區,退守二線陣地。這一決定雖獲得前線將領支持,卻觸怒了蔣介石。侍從室戰地視察組報告稱:"張部撤退秩序混亂,遺棄火炮12門。"而張發奎在回憶錄中辯稱:"若死守孤城,全軍必覆。"
對人不對事
蔣介石的處置手段頗具政治意味。8月1日,他繞過陳誠直接發布命令:"張發奎著即免去本兼各職,第二兵團總指揮由薛岳接任。"這種越級處理引發連鎖反應——陳誠次日即遞交辭呈,雖被挽留,但暴露出指揮體系的裂痕。
當然九江失守確需追責。但對比同期其他敗績(如馬當要塞失守僅追責師級軍官),對張發奎的處罰明顯過重。深層原因在于:第一,蔣需要轉移輿論對指揮失誤的指責;第二,借機削弱非嫡系將領兵權。據《陳誠日記》披露,蔣介石曾直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被免職后的張發奎調任閑職,直至1939年才重新起用。而接任的薛岳在萬家嶺戰役中取得大捷,客觀上印證了蔣介石"用人唯親"的"成效"。但歷史學者楊天石指出:"九江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這些部隊后來成為長沙會戰的主力。"
武漢會戰中的"張發奎免職事件",表面是軍事問責,實則是政治博弈的延續。蔣介石對非嫡系將領的猜忌,與戰爭環境下集中指揮權的需求相互強化,最終導致決策變形。而張發奎在九江的困境,既暴露了國軍防御體系的脆弱,也反映了中級將領在"服從命令"與"保存實力"間的兩難。這場人事風波背后,折射出抗戰初期國民黨軍事體制的深層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