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姓氏與血脈傳承始終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無論是輩分的界定,還是姓氏的延續,都遵循著特定規定,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家譜秩序。對中國人而言,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部記載家族故事的家譜。
家譜,是以表譜形式記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 。它不僅是家族歷史的記錄,更是文化傳承的關鍵載體,維系著家族成員間的聯系,增強著彼此的認同感。然而,在當下,不少年輕人對家譜的概念較為模糊。
但在中國歷史上,有四大家族極為特殊,他們共用一部 “通天家譜”,世代遵循,沿用至今。這四大家族便是孔家、孟家、曾家與顏家。想必大家對這四個家族并不陌生,甚至或多或少有所耳聞。實則,它們絕非尋常家族,這便不得不提及儒家的四位圣人:孔家先祖為孔子,孟家先祖是孟子,曾家先祖為曾子,顏家前輩則是顏回。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一生周游列國,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主張 “仁”“禮”,倡導道德修養與社會和諧。孔子打破了當時學在官府的局面,首創私學,有教無類,培養出眾多優秀弟子,其言行被整理成《論語》,成為儒家經典,對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后世尊稱為 “至圣先師”。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鄒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 “亞圣”。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 “仁政”,認為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孟子一生同樣游歷各國,但其思想在當時未被各國廣泛采用。他與弟子共同撰寫的《孟子》,記錄了他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以及個人經歷,言辭犀利,富有感染力。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晚期弟子之一。曾子以孝著稱,相傳《孝經》便是他所作。他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的修養方法,注重內心的反思與品德的修煉。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并著寫了《大學》,其思想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對社會秩序的重要性,對后世儒家思想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顏回,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安貧樂道,雖生活清苦,卻能潛心鉆研學問,對孔子的思想領悟深刻。孔子曾贊嘆他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早逝,孔子悲痛萬分。他以德行著稱,被后世尊稱為 “復圣”,其高尚的品德和對學問的執著追求,成為后世儒家學者學習的楷模。
這四大家族人才輩出,在歷史長河中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
孔家: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 之一。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以善辯和博文著稱。孔融不僅文學成就頗高,其性格剛直耿介,敢于直言進諫。面對漢室衰微、權臣當道的局面,他多次對時政提出批評,展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擔當。然而,也正因他的剛正不阿,最終觸怒曹操,被曹操所殺。但他的文學作品和正直品格,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孟家:孟郊是孟子的后裔,唐代著名詩人。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才在四十多歲時進士及第。孟郊的詩歌多以苦吟著稱,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他的詩作《游子吟》更是千古傳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寶庫中的經典之作。
曾家:曾國藩是曾子七十世孫,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在清朝內憂外患之際,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征戰,成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對維護清朝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曾國藩還注重文化教育,倡導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家書更是成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
顏家:顏真卿是顏回的三十九世孫,唐代杰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精妙,擅長行、楷,創 “顏體” 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并稱為 “楷書四大家”。顏真卿的書法風格雄渾大氣、剛健有力,體現了大唐盛世的氣象。他不僅在書法領域成就斐然,在政治上也剛正不阿。安史之亂時,他挺身而出,聯絡堂兄顏杲卿起兵抵抗,被推為盟主,為保衛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其忠烈剛正的品格與獨特的書法藝術,為后世所敬仰。
眾所周知,孔孟后人作為 “至圣” 與 “亞圣” 的傳人,嚴格依照家譜輩分傳承來取名。他們所共用的這套家譜,有著一個響亮的名字 ——“通天家譜” 。這套家譜并非僅適用于孔孟兩家,孔子兩位學生的家族 —— 曾家與顏家同樣適用。所謂 “通天家譜”,即普天之下、全世界范圍內,這四大姓氏(孔、孟、顏、曾)僅有這一種家譜。
談及這四大姓氏,就需追溯到他們的祖先 —— 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人。此四人被尊稱為 “四圣”,四家所排的字輩,也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完全一致。這并非是祖上事先商議,也絕非巧合。這四大姓氏是嚴格按資排輩的典范家族,孔子、孟軻、曾參、顏回皆為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這四大家族所用的 “通天家譜” 從何而來呢?自漢朝漢武帝推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后,歷代王朝,包括元朝和清朝,皆將儒學奉為國學,儒家思想占據至高無上的支配地位。明太祖時期,皇帝御賜輩分字給這些家族。以孔家為例,朱元璋賜予其 8 個輩分字: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胤,每個字都蘊含美好寓意。
到了清朝,皇帝對儒家思想的推崇更進一步。康熙皇帝甚至親自前往山東拜謁孔廟。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又為 “通天家譜” 續了十個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古人云:“傳家之寶,莫過于家譜。” 正因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影響,這四個家族的家譜成為了血緣關系的紐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傳承,故而被稱為 “通天家譜”。家譜宛如一面鏡子,映射出中華民族濃郁的文化底蘊與家族觀念。它是一部鮮活的歷史,記錄著家族的興衰變遷;更是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未來,激勵著后人不斷奮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