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與東南亞伙伴的互動揭示了一個愈發自信的中國——一個認識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支配,而在于構建可接受的利益平衡的大國,并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外交的力量遠勝過武力。
丁 鐸
中國南海研究院
區域國別研究所所長
英文原文已發表于香港《南華早報》,標題為“Xi's approach to South China Sea tensions: reduce now, resolve later”,文章編譯略有改動
正文篇幅約 1700 字,轉載請注明原出處
中國領導人近期對東南亞的國事訪問沒有回避海上問題,并取得了積極進展。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發表的聯合聲明充滿外交智慧,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北京希望通過合作與外交手段管理南海局勢,而非推動沖突升級。這些聲明強調通過直接談判磋商和平解決爭端、遵循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法,以及避免外部勢力干預——特別是美國的介入。在美菲啟動聯合軍演以及外界對北京意圖持續猜疑的背景下,此次訪問展現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微妙策略。中國并非外界刻畫的擴張主義大國形象,而是試圖表明其對基于國際法的秩序、務實解決爭端以及與東盟國家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和實現南海繁榮愿景的承諾。
中國明確希望將南海爭端置于適當位置:雖重要,但不應成為與鄰國關系的全部。中越展現了從“分歧管控解決更好”到“實現更加良性的海上互動”的共同意愿。中馬將海洋合作視為中馬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一大支柱。這種態度并非盲目樂觀,而是基于現實考量的務實主義。盡管與越南在南海長期存在爭議問題,中國仍是其最大貿易伙伴,而兩國正在悄然擴展跨境鐵路聯系。馬來西亞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點,東海岸鐵路等項目也在穩步推進。北京傳遞的信息是:不能讓南海的些許風浪顛覆合作共贏的航船。
此次訪問顯示,中國意在將南海爭端與其他領域隔離開來,確保其不影響貿易、基礎設施及人文交流的根基。但風險猶存:若緊張局勢失控,有關當事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可能使局勢復雜化。因此,中國領導人的訪問在南海問題上兼具國內與國際雙重意義。對內,它遏制民族主義情緒對外交政策的過度影響;對外,它向東盟國家展示,中國視其為多維的伙伴,而非大國博弈的棋子。同時,這也是對外部勢力——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友菲律賓在馬科斯政府領導下愈發對抗性姿態——的一種孤立策略。
與其他當事國傾向于低調開展外交溝通不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選擇加強與美國的軍事聯系和所謂的“曝光策略”。這一分歧部分源自其國內政治需求:馬科斯家族與華盛頓的歷史淵源,以及制衡中國對菲精英影響的需要。然而,這一策略令菲律賓在東盟內部漸顯孤立,其對抗性姿態與東盟的非沖突精神相悖。中國則繼續推進“雙軌思路”,即通過雙邊對話與當事國直接談判協商,同時依托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集體努力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中越聲明暗示這一策略行之有效,而中馬聲明則警告非直接相關方的干預可能適得其反——暗指美國應保持距離。
目前來看,這一策略在某種程度上是成功的:南海形勢總體穩定可控,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溝通渠道暢通。中國領導人的訪問強化了這一路徑:北京希望以合適的方式處理海上問題,它視周邊鄰國為伙伴,而無論形勢如何變化,它們都無需也不必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身不由己。
“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同樣受到關注。中越、中馬聲明均呼吁加快談判,目標是在2026年達成一致。“準則”旨在管控分歧,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尋求發揮自身智慧來穩定地區局勢的制度框架。外界長期以來關心的問題是:“準則”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還是僅為政治性協定。事實上,中國從未拒絕“準則”具有拘束力的可能性,對此也并不排斥。北京強調的是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規則制定中享有平等的話語權,未來形成的“準則”對各方也要平等適用而不能搞雙重標準。
中國領導人的東南亞之行展現了外交姿態,同時更是一次深思熟慮的信號釋放。北京希望南海爭端得到控制而非激化,通過雙邊對話加以處理,而非仰賴外界的介入。與東南亞伙伴的互動揭示了一個愈發自信的中國 —— 一個認識到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支配,而在于構建可接受的利益平衡的大國,并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外交的力量遠勝過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