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電動汽車以后要跟著火說拜拜了?
近年來電池安全事故層出不窮,不停挑動著大眾的神經,大伙對相關法規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然后, “史上最嚴電池國標” 它終于來啦。
前幾天,工信部發布了 GB 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一圖流,里面將之前電池熱失控后的 5 分鐘逃生時間改成了 “不起火、不爆炸”。此標準將在明年 7 月 1 日正式實施。
消息一出,“甲亢哥” 們開始干活了,一大堆媒體爭相報道,好不熱鬧。
但脖子哥把這張圖看完之后,只能說,學新聞學的,大伙別開心得太早。。
原因就是,這國標壓根就還沒發布,連正文都沒有,就這一張圖,沒有細節,非常籠統。
下面脖子哥的分析,都是咱們化身列文虎克,結合之前的國標意見征求稿摳出來的。
準備好被潑冷水沒?Let's go.
這次的新國標新增了三項測試,分別是電池包的熱擴散、碰撞測試,以及快充后安全測試。
咱們先講最重磅的熱擴散測試。
在 2020 年的 GB 38031 國標中,附錄 C 里規定了熱擴散的試驗方法,當時推薦的是針刺以及加熱來觸發熱失控。
但是,當時的要求十分寬松,只要在起火、爆炸之前 5 分鐘,在車內給到一個報警信號提醒車內人員跑路就行。
可要是事故真把人撞暈了,5 分鐘都不一定醒的過來,這樣的慘痛事故咱們見得也不少了。
所以,2025 年新規把 “逃生 5 分鐘” 改成了 “不起火、不爆炸”,同時要求電池燃燒后的有毒煙氣不對乘員造成傷害,觸發熱失控的方法除了之前的針刺和外部加熱外,更加嚴謹地增加了內部觸發,就是給電池包里其中一個電池單體貼上加熱片,從里面加熱來模擬內部熱失控。
聽上去好像新能源行業要大變天了,但是國標說的 “不起火” 只針對一個電芯熱失控,跟我們平時的那種紅透半邊天的起火不是一個意思。
最直觀的,上述試驗全部是在嚴謹的實驗室環境下觸發單個電芯的熱失控,在現實里嘛,電池包通常不會那么規整的受損(很可能是大面積熱失控)。
其次,現在也有不少車企能夠做到電池包穿刺只冒煙不起火,比亞迪 4 年前就是這么將刀片電池打出名堂的,五菱最近更是搞了多點槍擊試驗,標準也超過了國標。
而且除了電芯,材料供應商們也在努力搗鼓相關的防火材料,像立邦的防火涂層,3M 的隔熱墊、阿斯彭的氣凝膠。。。。。。各種材料理論上都能撐住上千度的高溫。
可是,雖然有著這么多層保障,但現實里要是真給電池撞爛了,該燒還得燒。
畢竟電池這玩意本身就是靠正、負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來工作的,自帶還原劑和氧化劑,目前的技術都只能讓它燒的慢一點。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的指揮長王天瑞之前也說過,鋰電池熱失控不可避免。
所以,國標這樣做只是提高了電池安全的下限,并不代表能完全杜絕起火現象。
然后第二個新增測試就是電池包底部的撞擊試驗。
他們會用一個直徑 3 厘米的半球形鋼柱,分三次去撞擊電池包同一個位置,撞擊能量為 150J。
這個試驗初衷很好,像深藍、極氪都有過電池包底部被異物穿刺的經歷,國標確實考慮周到。
但是,150J 的力度還是有點小了。
咱們拿中學都學過的動能公式 (動能=1/2*質量*速度的平方)算一下,假設這根鋼柱有 10 公斤重,150J 的撞擊動能相當于它用 19.69km/h 的速度去撞擊電池包。
要知道,現在的新能源車動輒 2 噸重,假設你走在鄉村小路限速 30km/h,然后有一塊屹立不動的大石頭你沒看見刮到了底盤,那一瞬間的撞擊力度輕松超過 6 萬焦耳。
五菱神煉電池刮底測試是40km/h
所以新國標底部撞擊試驗如果確實是這個標準,那么它最大的作用,應該就是兜底。
當然,電池其實也有自己的碰撞標準,它模擬的是電池包受到車輛保護且不變形情況下的碰撞,與我們理解的那種直接殼體參與碰撞也有差異。
但這個測試的標準,比起車企們自己做的測試,也是要弱上一點。
根據 2020 年國標和新國標的征求意見稿里的模擬碰撞項目,兩者都是將電池綁在臺架上進行碰撞測試,并不是直接撞到殼體。
按照標定的范圍,測試里正面會用最大 28g、側面會用最大 15g 的加速度進行撞擊,這是什么概念?
前段時間寧德時代發布了一段他們的電池在中汽中心測試的視頻,里面的電池用的是 60g 的加速度,速度為 70km/h。
這么一對比,28g 可能真弱了一點。
剩下最后一個測試就是快充循環后安全測試了,這個也是沒啥好說的。
測試機構會在 15 分鐘內把電池從 20% 充到 80%,然后放電到 20%,如此循環 300 次,然后再進行短路測試。而現在廠商自己做測試的時候,電池包的循環壽命一般都在 1000 次以上,過國標應該沒啥問題。
到這,最重要的三個新增項目就說完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測試方法的小變更,咱們就不再贅述了。
不知道大伙覺得這新國標有沒有用,脖子哥覺得是 “如有”。
客觀來說,新國標提高了電池安全的下限,切實保障了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加快了落后產能的淘汰速度。
可現在絕大部分車企都能滿足這個新標準,未來消費者的感知可能不會特別明顯。
但是,不知道大伙有沒有感覺到,這次新國標推出的速度非常快。23 年 12 月開始預研,到 24 年 9 月完成制訂,一年不到的時間就完成了更新,相比之前一個國標動輒 3-5 年的時間,簡直是神速。
以往,一個全新的領域技術日新月異是家常便飯,監管跟不上變化是常有的事,技術冒進導致的后果也常常引起公眾的關注。
而如今有關部門能夠做到及時跟進,作出規范化的引導,可能才是本次新國標影響更深遠的地方。
撰文:浩森
編輯:脖子右擰 & 面線糊君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GB 38031—2020《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 一圖讀懂GB 38031—2025《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 ,裝備工業一司 《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意見征求稿),裝備工業一司 小米SU7 Ultra使用的寧德時代電池包有多強?,CATL 寧德時代 "神煉電池"中汽研整車測試挑戰成功!實戰安全,持續超越!,五菱銀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