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去鄉下吃席,眼見著八仙桌上擺了三道菜,隔壁王嬸忙不迭把菜盤調換位置。我好奇發問,老人敲著煙管笑:"后生仔不懂了吧?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這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這話勾得我來了興致,細問之下才發現,這些看似繁瑣的老講究,竟藏著千年傳承的飲食智慧。
一、菜不擺三:
老輩人說"菜不擺三",倒不是說絕對不能有仨菜,而是講究個"三菜成祭"的忌諱。古代祭祀時供桌上必擺三牲——牛、羊、豬,若是尋常待客也用三道菜,難免讓主客都膈應。我奶奶最講究這個,當年家里來客,她寧肯多炒個青菜湊成四樣,也不肯讓盤子數犯忌諱。
這規矩到了現代倒不必死板遵守,但其中待客之道值得玩味。魯西南有些地方至今保留著"魚不獻脊"的講究:上魚時需將魚腹朝向主賓,象征"魚腹藏金"的好意頭。有次我陪北京來的朋友吃飯,店家端上黃河鯉魚時特意轉了個面,朋友驚呼:"這魚怎么對我翻白眼?"滿桌人笑作一團,倒成了席間佳話。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的說法在南方尤為盛行。老輩人認為,筷子橫放在碗上會形成"三長兩短",而五雙筷子并排放著,恰似棺材板的形狀,實在不吉利。我曾在蘇州參加過一場家宴,主人特意準備了帶托的筷架,每雙筷子都擺得整整齊齊,說是"筷落有聲,家有余慶"。
這講究傳到現代,倒催生出不少實用規矩。比如"敲碗沿"要不得——舊時乞丐討飯才敲空碗,如今孩子吃飯敲碗,大人總要輕聲提醒;還有"筷子落地"要說"快樂",既化解尷尬,又暗含祝福。這些細枝末節里,藏著中國人對"食不言"的另類堅守。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的講究最有趣味。老輩人說六人聚餐恰似"烏龜席"——左右各坐兩人,上下各坐一人,活脫脫烏龜王八的形態。我在閩南見過更絕的破解法:若實在要坐六人,主位必留空椅,擺副碗筷壓鎮,名曰"請太歲",既避諱又添彩。
如今商務宴請講究座次,倒與這老講究異曲同工。山東朋友教我"魚腹朝東,魚脊朝北"的擺盤法,說是"魚不獻脊"的變種。最妙是廣東人的"功夫茶"席,三人成"品"字,四人擺"四寶",連茶寵的朝向都有講究,把"席不成六"的忌諱演化成待客藝術。
這些老規矩看似繁瑣,細品卻大有深意。"菜不擺三"教的是待客分寸,"筷不成五"講的是行事忌諱,"席不成六"說的是人情世故。我曾在杭州茶館聽評彈藝人講古:清代鹽商宴請賓客,必用九道冷碟壓席,取"久長"之意;碗筷必用銀器,既顯富貴又試毒,可謂把餐桌禁忌用到了極致。
現代人常嫌老講究迂腐,卻不知這些規矩里藏著處世智慧。就像"茶滿欺人"的講究——倒茶七分滿,留三分人情,與西方"酒滿敬人"的規矩相映成趣。有次接待日本客戶,我特意用"三龍護鼎"手法奉茶,對方驚問是否學過茶道,我笑答:"這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待客之道。"
當然,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那位山東朋友最愛說:"老禮兒得守著,但別守死了。"他家過年必擺"五福盤"——魚、雞、肉、蛋、豆腐,取"富余"之意,卻總在中間放個卡通造型的年糕,說是"給老規矩添點新彩頭"。
下次圍坐吃飯時,不妨細品這些老講究。當筷子輕輕放下,當菜肴依次上桌,當座次悄然調整,我們延續的不只是禮儀,更是文化基因里的集體記憶。就像北方過年必吃的餃子,南方中秋必嘗的月餅,這些看似平常的飲食習俗,實則是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