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體日開始的這一天,上海車展就已經結束了。
說這句話是有兩個意思:
從上周開始,我就已經在上海待足了5個工作日。差不多有超過20款車型選擇在上海車展之前的一周內首發完畢,還有超過一半的車展亮相新車則在半個月期間進行了首發保密實拍。
不知道是因為主辦方懸而未決的擔憂,還是對“雷總巡場、大家白忙一場”的恐懼,或者兼而有之。
總之,這是一場從根源上欠缺驚喜的上海車展。
而對于我司資深編輯小小何來說,她的上海車展在早上8點半已經結束了。
統一線上申請并且收到獲批回復的媒體證,到了現場發現“尚未注冊”、“無可用證件”。所有工作人員都告知她說“無法入內”。盡管她眼睜睜看著有其他車企高管沒有證件強行進入,也看到有外籍媒體無法激活證件也被順利放行。
站在國展中心門口,嘗盡會展百態。甚至于打開小黃魚軟件,才發現今年賣票的黃牛,
特別多。
價格從200到1100不等。
這是之前我們在其他車展從未遇到過的場景。取消了現場申請渠道的上海車展,在申請階段之高效也曾受到我司一致好評。卻也再次告訴我們:切勿半場開香檳。
小何的上海車展差不多已經宣告提前結束,而作為《駕仕說》播客的主理人,在上海車展的采訪期間,我聽到兩次有人介紹我司時,都說“駕仕派是汽車自媒體中最早做小宇宙播客的”,我把這句話發給了她,不知道她是否會得到一些安慰。
不過,她回復我:今天好多媒體遇到了一樣的問題,不止針對我一個。
大型展會遇到后臺系統出問題本身也沒什么,希望以后的車展組委會,請不要取消現場辦理窗口。
正如同——不管激光雷達和算法有多牛,都不能把整個駕駛完全交付給后臺系統去做執行。希望組委會能像今年上海車展上講智駕輔助系統的高管們一樣謹慎。
早上9點過我坐地鐵來到車展現場,地鐵里已經很少見到關于汽車品牌的廣告。這種感覺一直延續到了車展現場。
在我們經常拍攝合影的四葉草中心花蕊位置,算得上是場地中面積最大、最有視覺震撼力、觸達人群也相對最多的廣告位。今年,有一半都空著。
從外場來看,能夠大手筆包下醒目廣告位的廠商相比往年也顯得寥寥。
“能來就不錯了。”
在極石汽車的專訪間,極石聯合創始人兼CEO閆楓跟我們這樣說。畢竟作為上海本地企業, “參與車展說明我們還很穩健、活得很好”。極石說這些話,有海外銷量已過萬帶來的底氣,所以我也第一次采訪到了來自于中東的極石經銷商。有一位在海外居然有百萬粉絲,經常拍攝汽車短視頻,在汽車營銷上頗有流量思維。
看來關于汽車新營銷的戰場,也不光是在中國市場。
而整個上海車展現場,我最大的觀感就是:這似乎越來越像一個超大型的電商直播中心。每臺車面前都有正在直播的主播,而且絕大多數并不是像我們這樣的媒體身份——每個人都似乎是金牌銷售,奮力賣車。
記得我在前年的廣州車展,看到滿臺直播的銷售們,曾經發出過“來到車展的媒體,90%不如車展銷售人員的影響力”。
沒想到一句暴論,也竟一語成讖。
當然,媒體的影響力和車展的銷售,總歸是不同的。
2025年上海車展,邀請媒體規模最大的應該是上汽通用。在昨天早上的專訪前,他們眨眨眼睛告訴我“差不多1000家”,能請盡請——去年廣州車展他們邀請了500家,我也曾估算過“每家媒體出一篇報道,傳播估值輕松超過2000萬”。
這個道理,絕大多數廠商都恍然大悟,有些在今年上海車展,還列出了詳細的建議報道內容,“需含有x篇文字和x條視頻”。據說,有媒體看到這樣包含明確KPI的機酒邀請之后,都直接表示“算了,還是轉成線上吧”。
去年我們還寫過《成都車展“機酒荒”只是開始》,但我們怎么也不會想到,機酒邀請也可以變相折算成合作金額嘛。
讓投出去的每一枚硬幣都聽得到回響。
今年最早說出這句話的蔚來,一輪降本增效之后,李斌直接宣布把盈利預期從2026年,提前到了2025年第四季度。車展首日熱搜,李斌獨占兩個,在雷總缺席的現場,算得上是全場最出風頭的男人。
我在小紅書發的提車日期貼下面,看到螢火蟲在4月底就將迎來首批用戶。看得出,樂道L60和更早的蔚來ET5(參數丨圖片)吃過的虧,螢火蟲堅持不會再吃一次,也親身詮釋了什么叫“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
車展現場另一位巡場大佬,是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群。他在零跑汽車和朱江明談笑風生,盡管零跑位于6.2的展臺要乘坐兩層扶梯。他們剛拿出9.98萬元的B10,和肯定不到9.98萬元的B01,甚至還能在2025年奪得新勢力第一。零跑在專訪中表示,“計劃中的幾款車全部上市之后,或會沖擊10萬臺月銷量”。
我們曾經在播客中聊過這個話題,那就是工程師一般都不太會做生意,但一旦他們在商業上跑通并擁有創業成功的經驗,那么他們將會強大到可怕——不想好每一步,他們不會輕易出手。
當然,要說出手,最為生猛的,依然要數汽車發明者奔馳。
上海車展首發亮相的全新純電CLA長軸距版,將奔馳之前“能效才是硬通貨”的宣言落地,CLTC續航里程866公里、百公里電耗10.9kWh將成為量產純電車中位于金字塔尖的存在。為了實現這一切,CLA并沒有去像某些中國車企那樣在“風阻系數最強轎車”這樣的稱號上爭論不休,因為風阻系數只是一個必備的基本素質而已。
全新純電CLA長軸距版搭載了一套兩擋變速箱,1擋采用犬牙式離合器,11:1的齒比能幫助車輛獲得更高的輪上扭矩,起步更為迅猛。2擋則采用多片式離合器,5:1的齒比能幫助電機持續輸出高功率,在高速狀態下更為經濟——等于是,既能跑百米沖刺又擅長跑馬拉松。
誰曾想在新能源時代,歸根結底拼的居然還是變速箱技術呢?
不只是變速箱。還有發動機。
在采訪上汽通用的時候,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就說:增程也好、插混也罷,要不要發動機?只要發動機還在,關于發動機的技術和積累就不會過時——有些車企造不好、不會造,“我們也可以外供嘛”。
所以,別克當晚上市的GL8陸尚才敢說:“同級加速性能最強”、“真實油耗最省”。有些數據打嘴仗也沒用,你可以試試在虧電狀態下,比一比最高車速能保持多久,就能秒懂誰的底層技術更硬。
誰曾想在新能源時代,歸根結底拼的居然還是發動機技術呢?
采訪奔馳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新上任的負責大中華區業務的佟歐福又帥又年輕,他普通話不是那么好,能說出的最標準、且頻繁出現的三個詞是:
卷、中國速度、奔馳標準。
冥冥之中,讓這三個字,擁有了莫名的因果關系。
而smart今年上海車展,則久違地回到了奔馳身邊(確切說是對面),CEO易寒說,之前想著和新能源品牌在一個館可能更好,其實,最終還是發現和奔馳在一起更好。
我還留意到,奔馳今年的物料在細節上簡直令人發指,一次性咖啡杯精致到令我久久不舍得丟棄。而smart的胸牌掛繩,不知是刻意還是緣分,和奔馳如出一轍,品牌聯名的水杯更創造了顏值巔峰。
前幾年我們都在說“諸神的黃昏”,誰曾想,在新能源時代,還能迎來諸神歸位?
唯一的感嘆不過是,命運的齒輪,從來不是在上海車展上的轉動的。有人匆匆離場,有人另起一場。
媒體們在拍攝“杭州灣攬勝”的時候,不曾想為何沒看到真正的攬勝?4月11日到4月21日,“攬勝之境”在外灘的頂級展示已經結束,379.8萬元的SV10周年特別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同樣在上海本地,特斯拉也沒有參展。在一個“哪有什么勝利,挺住就是一切”的時代,一場車展,正在變得越來越不能說明什么。
不要因為別人都交卷了,就亂選答案。
而我自己,則在上海車展前一個晚上開始感冒。連續兩周的高頻運轉,血肉之軀也會發出抗議。一天之內,在車展現場我聽到,有至少兩位媒體在不經意間摔倒。
或許焦慮可以通過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來處理,但身體的忙碌,卻很難通過自身進行有效調節。
畢竟時間是最公平的。每個人每天只有24個小時。
一年又一年,所謂“資深”,不過是說你已經不再年輕。
愿不再年輕的我們,不要去輕易回憶那段往昔時光。因為那都沒有用。
愿不再年輕的我們,在上海車展報道順利,健健康康。
挺住就是一切。我們來日方長。
▲那些年,我們在上海車展的合影。那些年,我們背后還有巨幅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