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臺灣當局寄予厚望的自制“海鯤”號潛艇此前多次宣稱將在4月進行海試,以回應外界的質疑。但眼看4月都沒有幾天了,可這艘潛艇至今沒有任何出海跡象,島內再次猜測它“到底行不行”。
臺灣防務部門負責人顧立雄23日就此回應稱,該潛艇“正在就缺失部分進行加班改善,需要確保這些項目都達到安全的情況,才會出航海試”,變相證實了“海鯤”號潛艇海試再次跳票的消息。
圖為臺媒報道截圖
臺灣《聯合報》23日稱,對于“海鯤”號是否按時在本月展開海試的問題,顧立雄表示,該潛艇目前仍在進行缺失改善,負責建造工作的“臺船”公司已經在加班改進,“目前還無法確定出海海試日程”,但希望盡快。面對媒體追問“是否不排除推遲到5月才進行海試”的時候,顧立雄說,“現在仍希望能在4月底前”,但交艦的日期是11月,海測時間如果不影響交艦的話“就沒有關系”。
然而臺軍此前的說法卻截然不同。去年島內一度盛傳該潛艇“進展順利”,最快當年9月就可以開始海試,但隨后遭臺媒爆料稱,“海鯤”號的泊港測試有超過70個項目未通過,需要進行校正再補檢測,“全部通過之后才能出海,恐怕要延后到2025年4月”。臺軍方面此后曾多次信誓旦旦地宣稱“海鯤”號一定能按時在4月海試,以“安撫民心”,如今看來,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說法而已。
去年島內一度盛傳“海鯤”號潛艇“進展順利”
更諷刺的是,還有臺媒爆料稱,臺海軍人士私下提及“海鯤”號時透露,現在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能夠下潛、上浮,和裝備正常運作”。
盡管這些算是潛艇最基本的功能,但島內專家承認,臺灣方面的潛艇技術積累薄弱,即便想要讓“裝備正常運作和發揮最大性能”也不容易,“后續關鍵就在于系統整合”。
目前“海鯤”號的主要核心系統,包括聲吶系統、武器系統、作戰指揮系統等都屬于所謂“紅區裝備(完全需要從外部引進)”,這些來源不同的裝備如何整合難度很大。據稱相關工作是由臺軍“中科院”負責,期間曾傳出因為技術問題,有意轉向要請美方提供協助。但美方經評估后,主要承包商洛馬公司并未同意接手。如今“海外廠商僅負責技術協助整合,也就是確保單項裝備裝艇后,經過校正調整后能正常運作”,但不保證整個系統能否正常運行和發揮戰力。
“海鯤”號被指存在超重問題
據稱,臺灣海軍內部評估認為,“中科院”的技術積累不足,將使得這些裝備的性能發揮有所打折?!鞍晠鹊戎匾b備,如果原本性能可達到100分的水平,很可能因為系統整合技術問題,會衰退到70分上下?!贝送膺€傳出“海鯤”號存在超重的問題,未來后續同型艇可能需要減少主機數量。
圖為臺媒報道截圖
臺灣海軍不但面臨技術積累不足的問題,同時還暴露出管理和維護不力的弱點——號稱臺灣海軍“最強主力戰艦”的“基隆”級驅逐艦“馬公”號23日在蘇澳軍港被滾滾濃煙籠罩。隨后臺海軍官員回應表示,該艦正在廠級維修中,“應是維修時不慎冒出濃煙,目前人員安全,正在全力進行排煙作業中,煙散之后才能開始調查肇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