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方式,2021年以來,有許多戰友在猶豫中選擇了相信。這是無數脫下軍裝的老兵在新戰場上的二次沖鋒。有人說,逐月是“溫和版退休”,也有人抱怨“錢少事多”,但真正選擇這條路的人,往往在沉默中爆發——他們不去“逐”,怎么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
去年冬天,我在成都一家創業孵化基地見到了老張,他曾在西藏軍區服役18年,退役時選擇了逐月。每月5000多元的退役金,在成都這座新一線城市不算多,但他沒躺平,而是用這筆錢作緩沖,開了一家高原特產電商店。他說:“部隊教會我兩點,一是執行,二是忍耐?,F在創業難,但再難也沒有高原巡邏難。”如今,他的小店月流水突破10萬,還帶動了5名戰友就業。老張的故事不是孤例,在浙江、廣東、山東,越來越多的逐月退役軍人正用行動證明:退役金不是終點,而是起點。
逐月政策的本質,是給退役軍人一條“兜底但不設限”的路。按照現行規定,軍官服役滿16年、軍士滿16年即可申請,退役金按計發基數比例發放,軍官起步60%,軍士50%,每多服役1年增發2%。立功、艱苦地區服役還能疊加比例,最高不超過100%。這筆錢能保證基本生活,但想活得更體面,還得靠自己。廣西一位退役中士算過賬:他的逐月金每月4800元,扣除社保后剩3500元,“在南寧,這點錢只夠租房吃飯,想養家就得再干點啥”。
于是,有人開滴滴,有人當健身教練,還有人考取了無人機駕駛員執照——這個新興職業中,68%從業者收入超過當地平均水平,退役軍人占比近兩成。更令人振奮的是,全國已有20萬退役軍人成為國防教育輔導員,他們走進校園,把部隊的紀律與熱血傳遞給下一代。這些選擇背后,是一個殘酷而現實的邏輯:逐月給了你自由,但自由是有代價的。
政策設計者早就預見了這一點。《退役軍人逐月領取退役金安置辦法》顯示,退役金只是“階段性保障”,達到退休年齡后比例會降低,保留部分最高25%。這意味著,選擇逐月的人必須像普通人一樣規劃職業和養老。一位在艦艇部隊服役20年的老兵告訴我:“逐月就像部隊的‘野外生存訓練’——給你一把刀、一壺水,剩下的靠自己?!彼艘酆罂剂撕T證,現在跑國際航線,年薪翻了三倍。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順利轉型。某地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統計顯示,約15%的逐月人員因技能脫節、年齡偏大陷入就業困境。但這恰恰說明,逐月不是“保險箱”,而是一張考卷,題目是“你能否在市場經濟中活下去”。曾在特種部隊服役的小李,退役后一度迷茫,后來參加政府組織的無人機培訓,如今成為農業植保領域的“飛手之王”。他說:“部隊教的是服從,社會要的是創新。轉變很痛,但痛過才知道自己能耐有多大。”
地域差異也是逐月人必須面對的現實。西藏退役軍人的逐月金可能是內地的兩倍,但高海拔補貼的背后是更長久的付出。一位選擇回河南老家的西藏退役軍官坦言:“在拉薩月薪過萬,回老家只剩5000,但孩子能上好學校,值了?!闭咴试S自由選擇安置地,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權衡——是守著高額退役金在邊疆,還是回到競爭更激烈但機會更多的城市?答案因人而異,但有一點是共識: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逐月政策實施四年,爭議從未停止。有人說它“不夠慷慨”,也有人認為“自由無價”。但無論如何,它打破了過去“要么體制內安置,要么拿錢走人”的二元選擇,給了退役軍人第三種可能。河北一位退役軍士長的話很有代表性:“轉業是鐵飯碗,逐月是瓷飯碗——端不穩會碎,端好了能盛滿飯?!?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優化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扶持體系”??梢灶A見,逐月政策還將完善,比如提高內地比例、加強職業培訓等。但對個體而言,政策永遠只是外因,真正的變量在自己手中。一位參加過邊境作戰的老兵在朋友圈寫道:“領了退役金,就別再懷念穿軍裝的日子。路是自己選的,跪著也要走完——但別忘了,跪累了可以站起來跑?!?
脫下軍裝,戰場還在。那些選擇逐月的人,正在用行動詮釋一個真理:軍人最大的榮耀,不是曾經扛過槍,而是永遠不放下沖鋒的姿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