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十三屆大北農科技獎頒獎大會在大北農鳳凰國際創新園召開。中國農業大學榮獲第十三屆大北農科技獎14項,其中,特等獎4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青年科技創新獎5項。按第一完成單位統計,中國農業大學獲獎總數和特等獎數量居首位。
第十三屆大北農科技獎共授予特等獎5項,中國農業大學獲得其中4項。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陳紹江教授主持完成的“跨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創建”項目,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田見暉教授主持完成的“良種母豬批次化擴繁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農學院段留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生物調節劑冠菌素”項目,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李道亮教授主持完成的“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關鍵技術裝備與產業化”項目榮獲特等獎。
大北農科技獎特等獎獲獎代表
與此同時,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曾祥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母豬高效繁殖生產效率關鍵營養技術創新”項目,營養與健康系方冰教授主持完成的“自主知識產權益生菌開發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動物醫學院王戰輝教授主持完成的“動物性產品中重要危害物抗體精準創制及快速檢測產品研發”項目榮獲一等獎。我校工學院楊麗教授主持完成的“玉米智能精準播種關鍵技術與裝備”項目,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李思恩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尺度旱區農田水碳氮循環機理及智慧調控”項目榮獲二等獎。
大北農科技獎首次設立青年科技創新獎,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于菲菲教授主持完成的“植物耐旱和耐鹽堿的分子機理及在作物中的應用”項目,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文超良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肉雞遺傳育種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農學院臧華棟教授主持完成的“綠色種植制度”項目,營養與健康系郭佳悅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新型RS5抗性淀粉設計及關鍵制備技術研究”項目,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王蕾副教授主持完成的“農業病原快速檢測生物傳感器創制及物聯網應用”項目獲青年科技創新獎。
學校大北農科技獎獲獎代表
大北農科技獎是大北農集團于1999年出資設立,2006年經國家科學技術部批準設立的面向全球農業行業的科學技術獎項,自2012年起具備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資格,主要是無償獎勵在農業應用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本屆大北農科技獎共收到680項申報成果,經過200余位院士及專家的嚴格評審,最終73項成果脫穎而出,包括特等獎5項、一等獎18項、二等獎30項及首次設立的青年科技創新獎20項,獎金總額高達1000萬元。
學校大北農科技獎特等獎獲獎項目簡介
項目名稱:跨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創建
主要完成人:陳紹江、劉晨旭、鐘裕、祁曉龍、陳寶建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
育種周期長是主要農作物育種面臨的共性難題,單倍體育種僅需2代即可育成純系,可大幅加快育種進程。項目團隊前期創建了高效的玉米單倍體育種技術并得到廣泛應用。為突破不同作物的單倍體育種的難題,團隊通過挖掘不同作物的單倍體誘導同源基因,成功創制出涵蓋小麥、番茄等單子葉和雙子葉作物的單倍體誘導系,為作物單倍體育種開辟了新的路徑;開發的RUBY等單倍體鑒別技術具有通用性強、精準度高,實現了跨作物單倍體可視化高效鑒別;同步構建的單倍體加倍方法可快速高效創制DH純系。項目創建的以誘導基因驅動的跨作物單倍體育種技術體系已覆蓋糧、棉、油、蔬、果等十余種主要作物,并在二十余家企事業單位應用,為種業振興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小麥、番茄單倍體誘導系
項目名稱:良種母豬批次化擴繁技術創新與應用
主要完成人:田見暉、劉彥、王棟、白佳樺、李俊杰、安磊、張浩、沙樂、包汝潑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河北農業大學、寧波三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針對我國生豬產業面臨的母豬繁殖效率低、疫病生物安全防控水平低的兩大瓶頸。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攻克了定時輸精引發母豬胚胎丟失和妊娠率下降的難題;突破后備母豬初情期啟動延遲的產業瓶頸;在國內率先開發烯丙孕素等同步繁殖調控關鍵藥物。在此基礎上,國內第一個創建母豬批次化同步擴繁技術體系,使我國生豬養殖首次實現全進全出批次化生產。成果在牧原、溫氏、大北農等企業廣泛應用,年出欄生豬達1.5億頭,輻射65%養豬企業。大幅提高規模化豬場母豬繁殖效率(PSY)和生物安全水平,推動了我國生豬養殖工藝的重大變革,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支撐。
研發的烯丙孕素新獸藥
項目名稱:新型生物調節劑冠菌素
主要完成人:段留生,姜峰,譚偉明,何其明,李召虎,任丹,周于毅,于春欣,張明才,杜明偉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農學院
冠菌素作為新型植物抗逆生物制劑,在誘導作物抵抗逆境脅迫、穩產高產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但由于野生菌株常溫發酵產量極低未能實現工業化生產和農業應用。團隊對冠菌素高產工程菌株構建、發酵提取工藝、作用機制和田間應用等關鍵技術開展了系統研究,取得了多項原始創新,全球首次實現了冠菌素產業化生產,獲得原藥和制劑的農藥登記,在新疆、四川、江蘇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為農業抗逆增產提供了高效生物解決方案。
冠菌素產品及應用效果
項目名稱:魚菜共生智能工廠關鍵技術裝備與產業化
主要完成人:李道亮、陳英義、高立洪、王聰、趙然、鄭吉澍、王洋、石晨、位耀光、鄭穎穎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重慶凱銳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該成果創制了6種三氮檢測專用傳感器和2種氨氮水質在線自動分析儀;發明了雙模型協同監管的葉菜全生長周期氮營養指示器和魚類氮脅迫生物指示器,破解了魚菜共生氮營養難以量化的難題。創制了循環水梯級硝化反應器、巡檢投餌機器人全自動蔬菜播種線、蔬菜無人化物流育苗床等17類魚菜種養自動化作業裝備。創建了基于魚類生物量、攝食行為、水體環境等多源信息融合的硝酸鹽氮轉化與葉菜氮吸收動態調控模型和云管控平臺;創建了魚菜智能工廠和微工廠,實現單產70kg/m3魚,60kg/m2菜,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技術體系
魚菜共生智能工廠和微工廠模式
來源: 中國農大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