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夜蒸桑拿,散裝雷雨突襲部分干旱中心
4月23日早上,冷空氣前鋒終于艱難翻越南嶺,剛一進入華南北部,便被南側滾滾而來的暖濕氣流團團包圍,陷入僵持狀態。這種典型的冷暖對峙格局沒有帶來清涼,反而讓整個廣東和廣西沿海地區經歷了入春以來最悶熱的一晚,空氣仿佛濕毛巾一樣壓在臉上。珠三角多地最低氣溫普遍突破25℃,進入熱帶夜標準,佛山南海國家站更是記錄了27.2℃的夜間低溫,體感簡直和盛夏無異。
這種“上蒸下煮”的狀態本身已經讓人難以忍受,更重要的是,這種背景下對流極易發展。就在23日白天,廣西局地迎來暴雨突襲,尤其在干旱最嚴重的百色田陽附近,一場強對流暴雨直接將過去四個月的降水量“打包發貨”。根據觀測數據,僅一小時的降雨量就接近當地四個月的總和,一舉把田陽年內總降水量拉升到超過新疆喀什的水平,雖然仍不及烏魯木齊,但緩解干旱已見成效。然而,這種暴雨“點對點”式突襲雖然看上去來勢洶洶,但并未在兩廣范圍內形成大面積持續性降水,許多區域仍在翹首期盼真正的解渴之雨。
二、從干熱到驟雨,旱澇急轉的風險浮現
強降雨的到來表面看是天降甘霖,但對兩廣這些前期長時間高溫少雨、土壤墑情緊張的地區來說,這種急驟而猛烈的暴雨未必就是福音。原本干裂的土地一旦驟然被大量降水砸中,土壤來不及吸收反而可能導致地表徑流增強,加劇城市內澇與農村山洪風險。這種“旱澇急轉”的局面,在南方歷來就不罕見,而此輪天氣過程中再次顯現出這一潛在威脅。
根據氣象分析,4月23日至25日期間,在副熱帶高壓緩慢北抬的背景下,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華南將成為降雨中心,其中廣西、廣東、貴州東南部等地不排除出現局地大暴雨,甚至伴隨雷暴大風、短時強降雨乃至冰雹。此前相對穩定的干旱區,此時卻要面對突如其來的水汽爆發。廣西南部、粵西沿海、桂東山區等原本就地形復雜的地方,更需警惕山體滑坡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同時,北方冷空氣活動也在加劇。東北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等地,部分區域甚至仍有小到中雨夾雪或雪,局地大雪或暴雪現象也未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種南北天氣的極大反差,加大了系統性強對流發生的可能性,導致整個大氣層處于不穩定狀態。
三、降雨周期頻密,長三角干旱能否根治仍待觀察
展望未來幾日,降水仍將頻繁出現在南方。4月26日至27日,江南中南部、華南以及貴州、重慶南部和西藏東南部等地將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也在預期之內。進入月底,30日前后,西南地區東部與華南一帶還將迎來又一輪明顯降雨過程。這種連續的雨水過程對于此前干旱偏重的廣西、廣東確實是緩解旱情的關鍵窗口期。
不過,從大氣環流角度分析,真正判斷干旱是否徹底解除,并非只看一兩場暴雨是否砸中了干旱中心,而是要看這類降水是否具有持續性、覆蓋面是否夠廣、降雨節奏是否合理。從目前的預報趨勢來看,雖然雨水已安排上,但多呈現為短時強對流、局地性暴雨的模式,這種“雨來猛、走得快”的特性并不完全利于地下水補給,也不一定對農業生產形成穩定支撐。
而且,在副熱帶高壓活躍、南亞季風逐漸建立的背景下,未來的降雨分布也可能進一步偏重兩廣及福建一帶,導致旱情緩解和澇害疊加同時存在的“雙重風險”。特別是城市排水基礎設施薄弱或山區河道狹窄的區域,突發強降雨更容易釀成災情。此外,長三角地區則成了此次南方雨季的“盲區”,自春以來降水始終偏少,目前仍處于發展期氣象干旱的持續狀態。若到五一假期前后仍無有效降雨,旱情恐進一步擴展并影響農作物播種和用水調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