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泰國國家公園護林員斯科特與一名外國游客因疑似種族歧視起爭執引發輿論兩極反應
起因
一段近日在泰國的網絡上瘋傳的視頻顯示,泰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一名旅游顧問(護林員)西拉納特·比隆帕迪(Siranath Bhiromphakdee,昵稱賽·斯科特Psi Scott),與一名用中文“nihao”打招呼的俄羅斯游客發生沖突,并因對方未經許可進入了封閉水域而驅逐了他們。
這段備受爭議的視頻記錄了斯科特在甲米海灘上教訓一名俄羅斯男子的場景。該事件迅速沖上泰國熱搜。
據斯科特稱,因船只“故障”(游客稱)他上前查看對方是否需要幫助,這名外國男子用明顯帶有歧視意味的態度用中文“nihao”向他打招呼,一邊扭頭向女友怪笑,帶著很明顯的種族歧視態度,“不止一次”,遂直接提醒這名俄羅斯男子不要種族歧視亞洲人。“我不是中國人!這是缺乏對泰國人的尊重。你們的假期到此為止了?!彪S即當場要求這對外國人離開。
“我完全能明白英文的語氣與白人的態度?!彼箍铺卦诮邮苊襟w采訪時說。言下之意他的舉動根本就不是什么誤會或過激反應。
斯科特是勝獅啤酒(Singha)富三代公子之一,英泰混血,是一位海洋環保主義者,拒絕食用海鮮,并長期致力于保護珊瑚礁及海洋生態,作為志愿者多年參與清理沙灘垃圾、清理海洋垃圾等公益活動,還曾救過溺水者,同時也是國家公園管理局的顧問之一。
外國游客租的船停在珊瑚保護區,也沒有雇當地導游,無視警示標識在受保護的海洋生態系統上行走,這名俄羅斯人還在國家公園禁止浮潛地方浮潛。綜上諸多原因,斯科特隨后再次與這名俄羅斯游客對峙,要求他上船離開該地區。并在他們登船后最后警告這名男子,倘若再重復用nihao打招呼,他將被“驅逐出境”。
圖:斯科特4月21日接受泰國名嘴的節目?????? ????????????訪談,標題為“來認識斯科特,一位年輕的美人魚和自然保護者,一個熱愛大海勝過生命的人!!致國家公園顧問 戲劇性的背后與過火”。
斯科特在自己的社媒主頁上發布了這場沖突的視頻片段,并用英語解釋了事件的經過。該主頁擁有21.3萬名粉絲。第二天這段視頻就被一家英國媒體作為新聞轉載。泰媒也迅速跟進,進行了大規模的跟進報道,引發了泰國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
“無論你來自世界任何地方,但來到泰國卻連泰國和中國都分不清?這簡直是極端種族主義。你不能一邊來這里度假、享受我們的自然資源,卻忽視生活在這里的泰國人民。像對泰國人說一句‘你好’這樣的小事,不僅是對泰國人的不尊重,也是對亞洲人的不尊重,因為亞洲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這就像我去了英國,卻以為英國和俄羅斯一樣”斯科特寫道。
爭議
該事件在泰國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廣泛的爭論,人們開始討論這是否構成種族歧視,還是護林員小題大做了。
支持護林員的觀點認為,在泰國使用“nihao”問候泰國本地人,就算自認為無惡意也會被解讀為將對方誤認為其他國家的人,帶有刻板印象。
一些特別是有海外留學、生活經驗的泰國人,親身體驗過這種情況,指出在某些語境下,西方人對亞洲人隨意使用中文或其他亞洲語言問候,實際上就是敏感而微妙的種族歧視,對此還特別有一個英語單詞叫做“microaggression”。
不管是誰在遭受明顯的種族歧視時,都有權維護自身尊嚴,護林員的驅離行為是對俄羅斯游客幾項不當行為的合理反應,沒什么不妥。
而另一些支持游客的觀點則認為,斯科特反應過度?!皀ihao”只是簡單的問候語,可能外國游客在其他場合用中文打招呼成功,出于習慣使用。
外國游客可能真的是搞不清楚狀況,并未特意針對護林員的種族,事件被放大為種族歧視了,驅離行為更缺乏依據,反應過度。
還有一些人外國人則回應,泰國人也應該停止稱呼所有西方人為“farang”。
圖:斯科特在海灘向游客宣講不能做的三件事之一,帶走貝殼、珊瑚和任何海洋生物,并督促他們將已裝袋的放回海里
而對該事件反應最強烈的,是旅游從業者。來自甲米府的68名導游和旅游經營者向泰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和甲米府府尹提交了正式投訴。他們要求對斯科特的行為進行調查,指控他冒充政府官員,并利用社交媒體攻擊個人和企業。
投訴稱,斯科特經常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布未經事實核查的當地旅游企業和個人的圖片和視頻,不公正的指控并損害他們的聲譽。這導致了企業、公園官員和當地社區之間的沖突,破壞了可持續的旅游合作。
訴狀中指出:“雖然當地運營商愿意與國家公園管理局合作保護自然資源,但斯科特的行為阻礙了這種合作。合作應建立在透明、尊重當地社區和公平的基礎上,而不是濫用權力。”
旅游經營者還要求旅游部門制定任命顧問的明確標準和準則,以確保透明度和適合旅游部門的使命。
圖:斯科特拍視頻科普泰國海灘規則:禁止踩踏珊瑚,禁止撿走貝殼,禁止觸摸海洋生物
斯科特自打開始從事國家公園護林員志愿者以來,在社媒記錄了很多保護海洋生態的視頻,包括阻止游客在海灘撿走珊瑚、貝殼等,提醒進入保護區的游船均不能飲酒,提醒不要踩踏珊瑚,不要觸碰任何海洋生物,提醒不要在未開放水域浮潛……
處罰
在一次電視采訪中,斯科特聲稱盡管他沒有做錯任何事,但卻已經被解除了國家公園管理局顧問的職務,并表示他只是在提醒外國人不要屢次表現出種族主義行為。
泰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植物保護部部長阿塔蓬·查倫查薩(Athapol Charoenchansa) 表示,事件發生后他給斯科特發了一條消息,建議他調整工作方式,并了解其顧問角色的界限?!八箍铺亟邮苊襟w采訪對部門產生了負面影響,并造成了誤解。我需要澄清我們的觀點,并強調我不希望此事進一步升級,因為這會損害我們機構的聲譽?!?/p>
部長補充說,斯科特的職責僅限于提供咨詢,而不是擔任環境保護官員。他透露,他此前曾多次提醒斯科特,并給予他寬容,因為海洋公園的負責人曾表示對斯科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感到不滿。
“在保護區內創作個人內容需要獲得許可。我希望斯科特保持冷靜,回歸本職工作。我的批評是為了讓我們的正常工作能繼續下去。當他表現良好時,我會給予表揚和鼓勵”阿塔蓬解釋道。
4月21日,阿塔蓬部長最終遺憾宣布解雇斯科特,原因是他在“nihao”爭議中的不當行為,且不愿改過自新。他稱最初并沒有打算解除斯科特的顧問職務,因為他認為斯科特是一位有奉獻精神的新一代人,只是需要改進一下工作方式。但斯科特接受了頗具挑戰性的采訪,并繼續輸出自己的觀點。
“國家公園管理局給了他工作機會,所以他獲得了榮譽,但鑒于他的這種行為,我將在本周內要求國家公園辦公室審查并取消他的顧問任命,理由是他行為不當,并且在受到警告后拒絕接受改正?!卑⑺畈块L說。
部門官員的報告列舉了斯科特的6大問題:
- – 以顧問身份擅自指揮工作人員和使用公園車輛
- – 未經授權將外國團隊成員、無人機和攝像師帶入公園
- – 使用不當語言斥責游客和當地人
- – 缺乏海洋保護方面的正式資質
- – 發布暗示官方認可或參與的誤導性內容
- – 在工作人員支持下組織個人保護旅行,同時嚴格限制飲食,例如不食用海鮮并堅持飲用礦泉水
斯科特則否認超越了其職責范圍。并在社媒寫下“我準備好了!邀請部長在直播節目里一對一聊聊...大海在等我?!?,“我屬于大海……沒有人能阻止我追求我所熱愛的東西。”。
“nihao”
如果不糾結于這次事件中誰對誰錯,而是試圖了解為什么一些泰國人在聽到“你好”這句話時會感到被冒犯。
首先,這是否具有冒犯性或“種族主義”性質,取決于具體情況和態度。
如果一個西方人在國外,尤其是在西方,像這樣跟泰國人打招呼,然后大笑,或者接著說一些胡言亂語的中文,比如“ching chang ching chong”之類的,或者模仿李小龍的動作,或者咪眼,那么這絕對絕對是冒犯,不僅對中國、泰國,這類冒犯是對整個亞洲人的種族歧視。
并且,如果泰國人遇到這類情況,還要加上一層對華人身份的種族主義概括,即把泰國人歸為中國人的糟糕感受——無論冒犯者是否意識到兩個國家和文化之間的天差地別。
就算是在泰國,同樣是小販向所有亞洲客人大叫“nihao!nihao!”,跟白人詭笑著沖亞洲人說“nihao”還與同伴相視而笑,個中微妙那還真的就是天壤之別。后者但凡不傻都能感受到歧視。
就像斯科特教訓俄羅斯男子說的,你如果真的是分不清楚,完全可以用“Hello”這個全世界都不會有歧義的詞。
此外,必須明白,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所以西方人往往對中國比對泰國更常聽到。這就像不熟悉西方的泰國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在泰國遇到的所有西方人首先都是美國人,而且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如果西方人在泰國用“你好”來問候泰國人,這可能意味著他們要么完全不知道泰語與中文不同,要么將泰國與中國混淆,或者他們認為遇到的泰國人是中國人,因為在一些西人眼里亞洲人長得都一樣,加上畢竟許多泰國人都有中國血統就更像了。
又或許他們懶得學泰語,懶得學“sawasdee”這個詞,又或許他們認為中國是老大哥,中文在亞洲任何地方都能用,就像英語在亞洲任何地方都能用一樣。根據具體情景,稍微了解一些外國的泰國人可能會理解這只是一種問候語。
圖:泰國網友發布他因獲知甲米旅游運營商舉報后辭職,配圖為斯科特2024年穿越安達曼海的海洋保護活動中,與32名志愿者撈起的海洋垃圾
然而,一些泰國人,比如處于事件中心的斯科特護林員,在那個情景之下,可能會對于俄羅斯人的態度非常反感,同時認為這是對泰國與中國獨特身份的無視,并引發了他們對泰國正在成為大國經濟和文化殖民地的擔憂。
如果泰國人聽到這種問候語時,其背景本身就很負面(就像那段備受爭議的視頻中那樣),再加上對方過去在西方有過被種族主義漫畫嘲笑的負面經歷,比如模仿瞇眼,或者被叫做“中國人”,那么情況就尤其糟糕。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泰國人的情緒可能會被觸發甚至可能突然爆發,就像這個眾所周知的案例一樣。
怎么說呢,總之泰國政府,特別是文化部、外交部、泰國旅游局(甚至國外的泰國餐廳),都應該更多地推廣泰語“sawasdee”這個詞,更有效地提升軟實力。
順便說一句,別忘了,一些西方人也覺得泰語“farang”(外國人)這個詞有問題。使用時也應該務必謹慎。
例如,一位西方人說,有些泰國人看到西方人(farang)吃番石榴(泰語中也叫“farang”)就哈哈大笑?!癴arang”一詞可能源于波斯語“farangi”,最初指法蘭克人或歐洲的日耳曼部落,它是否帶有貶義,以及泰國人對不同國籍的白種人的中性描述,得另寫一篇專欄文章來探討。
然而,熟悉泰國的西方人對此也存在分歧,一部分覺得這樣叫無所謂甚至像老友,而另一些人就覺得是對外國人的歧視。就像有些泰國人不介意別人用“你好”打招呼,而另一些人則會感到被激怒一樣。
結語:我們覺得,善意還是輕蔑,大概率取決于說出無論“nihao”還是“farang”時那個具體場景和態度。將心比心,如果外國人在中國旅游時一邊用日語對著中國人說kon ni chi wa 一邊訕笑,結果可能比這個更遭。至于一些自媒體為了那點兒流量,非要把這件事跟中文和中國人拉扯上,扭曲成“老外說中文你好被泰國人罵”之類,非蠢即壞。
大家海外旅行有遇到過“微歧視”嗎?或者你怎么看這種敏感的情況?歡迎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