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蘭州4月23日電 (記者 馮志軍)在桃林間串聯文脈、在遺址之上閱讀歷史、在學術會場解碼絲路文明多元基因……4月23日,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在眾多文藝青年心向往之的甘肅敦煌,讀書之事不再是“照本宣科”的作秀之舉,而是成為年輕人踏春賞游間的“新時尚”。
“花開敦煌·桃韻七里”桃花節23日拉開帷幕。一場以“桃林漢服誦經典,敦煌青年話古今”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活動在敦煌千畝桃林間展開。數十名敦煌青年身著傳統服飾,通過經典誦讀、非遺體驗、古風游園等活動,在敦煌春日里展開一場跨越古今的文化對話。
4月23日,“花開敦煌·桃韻七里”桃花節拉開帷幕。一場以“桃林漢服誦經典,敦煌青年話古今”為主題的傳統文化活動在敦煌七里鎮千畝桃林間展開。共青團敦煌市委供圖
當日,身著曲裾深衣、唐制襦裙的青年們齊聚桃產業實驗示范基地。在“讀書分享”環節,《詩經》《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等書籍成為熱議焦點。而在投壺競技區,改良版“飛花令”將詩詞接龍與敦煌地名巧妙結合。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青年們在游戲中串聯起絲路文脈。桃林深處,手作達人指導制作桃花書簽,以敦煌壁畫紋樣為靈感的文創產品在桃花市集亮相,敦煌剪紙、彩塑制作等非遺體驗吸引游人駐足。
據共青團敦煌市委介紹,此次活動特別設置“桃產業文化展示角”,通過圖文展板呈現當地“小桃子成就大產業”的發展歷程。據悉,李光桃在敦煌七里鎮栽培歷史悠久,是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優良果品。該鎮種植李光桃6000余畝,形成了農文旅融合的特色產業鏈。
在暮春的暖陽中,青年們將寫滿愿景的桃木許愿牌系上枝頭。“希望未來能在支教課堂開設敦煌美學課,讓更多孩子讀懂傳統文化這本大書。”敦煌東街小學教師張瀚尤的愿望,道出了在場青年的心聲。
4月21日,敦煌研究院第124期“敦煌讀書班”走進敦煌市陽關博物館,通過實地考察與學術研討相結合的形式,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全民閱讀推廣注入新活力。王斌銀 攝
日前,敦煌研究院“敦煌讀書班”走進敦煌市陽關博物館,通過實地考察與學術研討相結合的形式,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全民閱讀推廣注入新活力。來自甘肅、陜西、青海、山西、四川、新疆、西藏等地的50余位專家參與線下研討,吸引百余位愛好者線上參加。
敦煌市陽關博物館館長紀應旭表示,作為絲路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播者,該館將繼續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在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續發力。(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