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矗立在武漢經開區沌陽大道與南太子湖交匯處的乾能熱電廠主體鍋爐在轟鳴聲中緩緩傾倒。這座曾以130噸鍋爐和巨型煙囪為標志的工業建筑群,在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運轉后,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它的消逝,是城市新陳代謝的必然,卻也掀起了關于工業遺產存續的深層思考。
乾能熱電廠的前身可追溯至20世紀末,作為晨鳴集團旗下重要能源配套項目,其130噸主體鍋爐曾是武漢經開區工業體系的“動力心臟”,為周邊造紙廠、汽車制造企業輸送蒸汽與電力,見證了中國制造從傳統重工業向現代化轉型的浪潮。廠區煙囪與鍋爐的鋼鐵輪廓,與沌陽大道的車流、南太子湖的波光共同構成沌口獨特的城市剪影。許多老職工仍記得,當年鍋爐轟鳴聲中的集體奮斗歲月,煙囪頂端飄散的灰煙曾是工業繁榮的象征。
隨著武漢經開區“車谷”戰略的推進,傳統工業用地被賦予新使命。晨鳴造紙廠原址已崛起為車谷數字經濟產業園,神龍二廠變身為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周公村舊址引入中國電子華中數字經濟產業園……“騰籠換鳥”的浪潮下,乾能熱電廠因設備老化、環保標準滯后,成為城市更新的“梗阻”。盡管有市民呼吁效仿北京首鋼園改造模式,將鍋爐作為工業遺址保留,但高昂的維護成本與土地開發需求,最終使其難逃拆除命運。
拆除前夕,一場關于工業遺產存廢的討論在市民中發酵。支持者認為,煙囪與鍋爐是“活的歷史教科書”,承載著沌口從工業荒原向科技新城蛻變的集體記憶;反對者則強調,銹蝕的鋼鐵結構存在安全隱患,且阻礙了城市界面更新。這一矛盾在武漢并非孤例:2017年,長江南岸147米輸電塔因安全隱患爆破,而北岸電塔經加固后作為電力工業遺跡保留,成為平衡保護與發展的典型案例。遺憾的是,乾能熱電廠未能復現這種“共生模式”。
廠區原址將納入車谷數字經濟產業園二期規劃,引入智能網聯汽車研發、東軟南方基地等高新產業。這片曾噴涌蒸汽的土地,未來或將矗立起玻璃幕墻的科創大廈。
乾能熱電廠的拆除,是城市進化鏈條上的一環。當推土機碾過鍋爐基座時,混凝土裂縫中曾倔強生長的薔薇,或許會在新的園區綠化帶中繼續綻放。工業遺產的存續難題,本質是城市如何在效率與溫情、遺忘與銘記間尋找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