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畢竟袁本初、曹孟德輩是英雄。若何進者, 犬彘耳,何足與議大事哉?
李贄這個評價說的好,對于東漢王朝的覆滅,何進就應該負主要責任。都說黃巾之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但實際上黃巾之亂已經在漢靈帝的時候就成功鎮壓了。
東漢王朝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事實上有很多次機會。何進就任大將軍的時候就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小皇帝不懂事,國家大權都掌握在了何進與何太后手中。
那個時候只要何進與太后稍微任用一點忠臣,不亂來,東漢中興是有希望的,但何進沒有遠見,自身野心超過了才華,一心想要做一個權臣,那種掌握所有大權的權臣。
他本身是宦官張讓等勢力扶持起來的,之前只是民間的一個屠夫,掌握大權之后開始囂張跋扈,不懂得政治里面的團結,甚至是還不如何太后的遠見,一心想要除掉所有的宦官,自己一個人掌握所有國家大權。
何進的做法還能蒙蔽一些人,讓大家覺得他是一個忠臣,那是因為他死的太早了,不然他成功的話,那之后的做法和董卓袁紹這些人肯定是差不多的,董卓本身就是一個外地將領,沒有資格進入到京城的,之所以成勢完全就是何進惹禍。
董卓進入京城,這在東漢王朝還是第一次,自從劉秀開國以來還沒有遇到過朝堂解決不了的事情請外地將領來幫助的,這是引狼入室,這件事情是袁紹與何進一起謀劃的,從這兩個人的謀劃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智商多么的堪憂了。
董卓外地將領手握幾萬大軍,難道那個時候的袁紹與何進就從來都沒有擔心過董卓進入京城之后為非作歹?如果擔心考慮到了這一層次的話,那就肯定是不會做出這個決定來讓董卓帶兵入京殺掉十常侍了,還是說袁紹何進認為自己有能力控制住董卓?
如果他們兩個有能力控制住董卓的話,那就更加沒有必要了,因為本人自己都能輕易的控制住董卓,又何必還要借助董卓的軍隊來清除皇宮之中的宦官呢?綜合來看,袁紹何進的這一步就是明顯的臭棋,這樣的人掌握國家大權簡直就是對政治精英的侮辱。
至于袁紹,其實也是一個還沒成長起來的權臣,他的家族勢力非常的龐大,無論是前期的何進還是后來睡在皇宮之中的董卓,其實都不敢太過于得罪袁紹,袁紹背后的家族勢力讓人不敢針對他,甚至于袁紹一個人都敢直接和董卓頂嘴。
袁紹后來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說到底不過是他們之間內部的權力爭斗,袁紹失敗了,不僅敗給了何進,也敗給了董卓。敗給何進是因為何進的命好,有個妹妹當上了皇后,生了太子,不然袁紹是有機會做東漢第一權臣的。
敗給董卓完全就是袁紹自己的昏招。在地方上的時候,袁紹可以看不起董卓,因為袁紹家族地方上隨意一個官員都可以拿捏董卓,但進入京城,控制皇帝之后的董卓就不一樣了,已經擁有了和袁紹對抗的實力,但不想把袁紹惹毛,大家相安無事最好,反正瓜分的是皇權。
袁紹不滿意這樣的結果,過去自己根本看不上的董卓現在比自己混的好多了,而且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權臣。所以就回到地方上利用自己的家族勢力直接起兵了,號稱是要驅逐董卓,恢復大漢朝堂的秩序,可是從袁紹起兵之后的做法來看,他不是真心為這個國家的。
十八路諸侯起兵之后完全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盤,實際上都是想要殺了董卓,然后瓜分董卓的勢力,所以袁紹等聯軍在汜水關前面直接天天喝酒不前進,氣的曹操一個人帶著自己招募的幾千士兵前進討伐董卓。
袁紹想要做權臣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對于現在的皇帝都是不滿意的,他曾經和韓復謀劃策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還和當時大漢忠臣曹操交流了這個想法,被曹操拒絕了。韓復在知道袁紹起兵之后,曾經問周邊的人:“今當助袁氏也?助董卓邪?”
大家其實都知道,這是軍閥內部權力爭斗,根本不是一心為了國家,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疑問,不管是屠夫何進還是四世三公的袁紹,又或者是董卓,其實這三個人都是一類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