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元在看報
謝晉元是抗戰期間四行倉庫八百壯士中的一員,他“挺身抗敵守國土,碧血丹心照汗青”,國人評價他“以血肉之軀彰顯中華不屈精神”,他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淞滬會戰時,謝晉元是全國最精銳3個德械師之88師262旅參謀主任、所屬524團團附,在他犧牲不久,他的師長孫元良寫了一篇紀念他的文章。這篇文章最早登載在四川成都石室中學所辦的石室學報上(石室中學是孫元良母校),題目是《紀謝晉元烈士》,孫元良晚年寫的回憶錄也收錄了這篇文章,文章文字有少量修改。
抗戰勝利后上海報紙新聞,孫元良參加紀念謝晉元活動
現將發表在成都石室中學《石室學報》全文轉載如下。
晉元烈士字中民,廣東蕉嶺人,生于民紀前七年(1905年)四月二十六日,殉職于三十年(1941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年三十七歲,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歷任排連營長、參謀主任及團附等職。閘北四行倉庫之役,任孤軍團長,敘步兵上校,追贈陸軍少將。遺子女各二。為人誠懇寡言,性恬靜;與人忠,執事敬;意志剛毅果敢,其殉職成仁,為我中華民國革命軍人垂一光榮之紀念;在我抗戰史上留下一極悲壯之史績,實亙萬古而不朽!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元良率第八十八師駐防皖南。奉命接收第七十八師補充團,時晉元同志任該團少校營長。接談后,深感其沉毅可愛。后即列入本師編制,此為晉元同志服務第八十八師之始,旋移駐四川涪陵,升任中校團附。駐防一年,訓練部隊,甚著成績。對人民極盡協助之責,不久該團調萬縣改編,元良乃調其任師司令部中校參謀。二十五年十月,本師第二六二旅部中校參謀主任之缺,旅長彭鞏英簽呈調晉元同志,余允派往輔任。“八一三”滬戰爆發,向倭寇打響第一槍,第一日攻占閘北重要據點八字橋者,即第二六二旅也。晉元同志實有力焉。后該旅之第五二四團(團長韓憲元同志于首都保衛戰之役,在雨花臺陣地殉國成仁。)中校團附黃永淮同志負重傷出缺,遂調晉元同志輔任。
滬戰擴大,敵援軍大致,在各地登陸。本師奉命轉攻為防,堅守閘北樞軸,陣地七十五日,犧牲壯烈,補充預備兵至五次,敵迄未得越雷池一步,乃呼我師為“可恨之敵”! 十月二十六日友軍失利,大場被陷,令第五二四團最后離開陣地,掩護大軍五十萬人退卻。任務達成后,奉命留一部死守閘北,元良乃留該團第一營楊瑞符部死守四行倉庫據點,(此處先為元良之軍司令部,儲有充足之彈藥及米麥。)命晉元同志統率指揮焉。所轄官兵實僅四百五十二人而已。晉元奉命后,無他語,但求多留彈藥殺敵。敵以大軍三面圍攻四行倉庫(一面緊鄰蘇州河),晉元同志率領孤軍沉著抵抗。以數百之孤軍,據彈丸之地,卓立抗敵大軍數萬人,其英勇絕前矣!
當是時,蘇州河南數十萬中外人士聚河濱仰望河北壯士與飄揚之中華國旗及國軍之最后陣地,或則感激流淚,或則衷心敬仰,時元良率部轉移滬西陣地,繼續作戰。晉元同志致余箴有云:“在未完全達到任務前,決不輕易犧牲;待任務完成后,決作壯烈犧牲!”堅守三日,士氣益奮。乃居滬外人恐炮火波及租界,又世界婦女協會亦以慈悲為懷。及為孤軍既已達成任務,不必再作此犧牲,遂群起請求撤退,元良與晉元同志以軍人天職為服從命令,而殺敵更為我革命軍人之素志,毅然拒絕其請。后外人一再懇求我政府,旋奉委員長蔣命令撤退,方于十一月一日拂曉經新垃圾橋全部退入公共租界,武器一無損失。計是役敵橫尸四行倉庫附近者二百余,傷者無算,并毀戰車一輛。我孤軍僅傷亡三十七人,營長楊瑞符亦負創。
孤軍退入租界后,上海乃真暫告淪陷矣,三年以來,孤軍在敵偽與被飼之白俄環伺壓迫下,意志彌堅,不為任何壓力所屈服。“此種長期奮斗,實較之前線官兵在炮火炸彈下,浴血作戰,慷慨犧牲,尤為艱苦卓絕,難能而可貴!”三年以來,晉元同志在孤軍營中,除訓練部屬外,勤學不綴,力求本身學問之增進,待機報國,并時為文告孤島同胞,以堅定其抗戰必勝,建國必成之信心。敵偽用盡卑力手段,鬼蜮伎倆,威逼利誘,毫不得逞。
晉元同志四月二十六日晨之被刺殉國,毫無疑義為敵偽所下之毒手,然其大無畏之精神,與孤軍堅毅抗戰之偉績,將長留天地間,永為我中華軍人之楷模。
晉元同志遺骸奉命葬上海膠州路孤軍營中。中央軍校建碑祀念。
孫元良受過傳統的國學教育,文章半文言半白話,現將這篇文章轉為白話文,歡迎各位讀者朋友閱讀指正。
謝晉元烈士,字中民,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人,生于1905年4月26日,1941年4月24日犧牲,年僅37歲。他畢業于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參謀主任、團附等職。在著名的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中,他作為孤軍團長帶領部隊堅守陣地,被授予步兵上校軍銜,犧牲后追認為陸軍少將。他留下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黃埔4期同學錄謝晉元畢業照片
謝晉元為人真誠寡言,性格沉穩;待人忠誠,做事認真負責,意志堅定果敢。他的犧牲為中華民國革命軍人樹立了光輝榜樣,在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這種精神將永遠流傳不朽!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孫元良(時任第八十八師師長)率部駐防安徽南部,奉命接收第七十八師補充團。當時謝晉元是該團少校營長,兩人初次見面,孫元良便對他的沉穩堅毅深感敬佩。隨后,該團被編入第八十八師,謝晉元開始在該師服役。部隊移駐四川涪陵(現重慶市涪陵區)后,他升任中校團附,駐防期間訓練部隊成效顯著,且積極協助當地民眾。后來該團調往萬縣(現重慶市萬州區)改編,孫元良調謝晉元任師司令部中校參謀。
謝晉元騎馬戎裝照片
1936年10月(民國二十五年),第八十八師第二六二旅參謀主任職位空缺,旅長彭鞏英推薦謝晉元擔任,孫元良同意調派。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第二六二旅打響對日寇的第一槍,首日便攻占閘北重要據點八字橋,謝晉元在此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后來,該旅第五二四團中校團附黃永淮(團長韓憲元在南京保衛戰中在雨花臺犧牲)因重傷出缺,謝晉元被調任接替。
黃埔3期同學錄韓憲元畢業照片
黃埔5期黃永淮畢業照片
隨著淞滬戰事擴大,日軍增援部隊登陸多地。第八十八師奉命由攻轉守,死守閘北核心陣地長達75天,五次補充兵員,始終未讓日軍突破防線,日軍甚至稱該師為“可恨之敵”!1937年10月26日,友軍失利,大場失守,第五二四團奉命最后撤離陣地,掩護五十萬大軍撤退。任務完成后,上級要求留一部死守閘北,孫元良命該團第一營(營長楊瑞符)死守四行倉庫(原為軍司令部,儲備了大量彈藥和糧食),由謝晉元統一指揮。實際留守官兵僅452人。
謝晉元受命后,只請求多留彈藥殺敵。日軍以大軍三面包圍四行倉庫(南面緊鄰蘇州河),他率孤軍沉著抵抗。數百人據守彈丸之地,對抗數萬敵軍,英勇絕倫!當時,蘇州河南岸聚集數十萬中外民眾,目睹河北飄揚的中國國旗和孤軍陣地,無不感動落淚或肅然起敬。謝晉元曾致信孫元良:“未完成任務前決不輕易犧牲;任務完成后,必壯烈成仁!”孤軍堅守三天后,士氣愈發高漲。但上海租界外國人士擔憂戰火波及,國際婦女協會也以人道為由,請求讓孤軍撤退。孫元良與謝晉元以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且殺敵報國乃軍人本分,拒絕撤退。后經外國多次懇求,蔣委員長下令撤退,孤軍于11月1日拂曉經新垃圾橋退入公共租界,武器未損。此戰擊斃日軍200余人,擊傷無數,摧毀戰車一輛;孤軍僅傷亡37人,營長楊瑞符負傷。
上海淪陷后,八百壯士在營地集合照片
孤軍退入租界后,上海徹底淪陷。此后三年,謝晉元與部下在日偽和白俄雇傭兵的監視壓迫下,始終意志堅定,不屈不撓。“這種長期斗爭,比前線官兵在炮火中浴血犧牲更為艱苦卓絕!”期間,謝晉元在孤軍營中堅持訓練士兵、勤奮學習,通過文章鼓勵上海同胞堅定抗戰必勝信念。日偽威逼利誘,用盡卑劣手段,卻始終無法動搖他的決心。
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遭敵偽暗殺身亡,其無畏精神與孤軍抗戰的壯舉永載史冊,成為中華軍人的楷模。
謝晉元的遺體被安葬于上海膠州路孤軍營內,中央軍校(黃埔軍校)為其立碑紀念。
上海四行倉庫,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