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唐是一名初一年級的男生,近來臉上總透著憂郁的神色,課上的討論環節,同學們都主動參與,他卻一言不發。阿唐原本的課堂參與度也很高,他近來都顯得無法融入其中,老師鼓勵他一起參與討論,他要么搖頭拒絕,要么就是只傾聽,不言不語。
阿唐和繼母一起來到了咨詢室,阿唐對我說:“我心里很難受,想和您聊聊。我想起了父母從前總是吵架,吵著吵著就把感情吵沒了。”
接著,他又向我訴說了后面的故事。
父母離異后,阿唐跟隨爸爸生活,母親去了很遠的地方打工,幾乎不與他聯系。前不久爸爸再婚,家里多了一位繼母,繼母還帶來一位新姐姐。
繼母在沒和爸爸結婚之前,跟阿唐關系還不錯,阿唐也逐漸開始依賴她,但是繼母和爸爸結婚之后,尤其是大家住在一起之后,就發生了很多的問題。例如,有次阿唐在姐姐的書架上看到一本課外書,他有些感興趣,就拿去沙發上看,姐姐發現后,和他發生了口角。繼母聽到他們爭吵,不分青紅皂白,先把阿唐罵了一頓。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不少,只要是和姐姐發生矛盾,繼母都偏袒姐姐。
對于繼母的轉變,阿唐情感上很受傷,感覺自己受到了欺騙,難道繼母以前對自己的好,都是裝的?阿唐和爸爸傾訴這些事,爸爸夾在自己和繼母之間也左右為難,而且爸爸經常出差,總不在家。現在只要爸爸不在,他就會搬到爺爺奶奶家住,等爸爸出差回來再搬回去。
學校里的幾個好朋友,看出來他近來悶悶不樂,問他怎么了,但他覺得自己的家事很難說出口,又有點懷疑這些好朋友值不值得信賴,萬一他們表面上跟自己很好,背后卻笑話自己呢?所以跟他們的交流也變少了,煩惱都壓在心里,覺得很憋悶。
聽完阿唐的訴說,我的心情也略微沉重起來。離異在當代社會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離異的父母選擇再婚,也是一件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校園里每個班級中都可能會有幾個離異家庭或者重組家庭的學生。
父母離異、家庭重組這類家庭變故,會在社交、學業、情緒、行為等方面對孩子產生影響。但是,并非所有經歷過離異和家庭重組的孩子都會出現上述的問題,一些孩子可能適應得很好,或是得到了充分的社會支持,所以問題較小。
具體到阿唐身上,他首先有比較明顯的情緒低落,這源于原本家庭生活的穩定感和安全感被破壞。父母的沖突、爭吵,以及關系的破裂,都對他的情感和心理造成了創傷,讓他感到恐懼、焦慮、不安。在繼母出現后,他表現出了對繼母的依賴,說明他內心渴望一個完整的家庭。然而家庭重組后,他對家庭生活的穩定感和安全感還是沒能重建,反而加重了失落感和被拋棄的感覺。
家庭重組,還影響了阿唐對人際關系的看法。繼母的行為,讓阿唐產生了被欺騙之感,阿唐的爸爸理應在當中扮演調解者的角色,可他并沒有做好這件事。阿唐的被拋棄感就變得更強烈,同時也對人際關系有些失去信任感,變得內向、孤僻,不愿分享自己的感受,回避社交活動。
通過場景重建干預,阿唐當即就感到松了一口氣,說明干預對于排解負面情緒有效果,他在那一刻感到很釋然。我幫助他思考可以采取哪些方式來應對這些情緒,這是一種向內的情緒管理方法,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相當于是做了一次心靈的大掃除。
我問阿唐:“你覺得繼母除了有點偏袒姐姐之外,有在其他地方對你不好嗎?”阿唐回憶了一番,發現其實并沒有。我隨即又問:“那你覺得,把偏袒說成欺騙,對繼母公平嗎?”阿唐陷入了沉思。
于是我對他說:“你不妨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她也經歷了婚姻破裂,她的孩子也經歷了家庭重組,她更偏袒自己的孩子,其實不難理解。當然,這并不代表她不分青紅皂白地批評你就是正確的。也許你更了解她們一些,或許就能逐漸掌握與她們和諧相處的方法。”
我鼓勵他不妨還像從前一樣,主動向好朋友們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不一定能懂得你的感受,也不能幫你解決什么實際問題,但他們真的關心你的難過和悲傷,他們對你的傾聽、安慰、陪伴,正是友誼的體現。所以,不要再把自己封閉起來,也不要再排斥和忽略同伴投來的關切目光了。
我和阿唐爸爸進行了家庭指導,告知阿唐融入新家庭的困難,分享了一些改善家庭關系的方法。
我對阿唐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重組,讓他意識到把與家庭成員的矛盾和校園內的人際交往分開來看,這是兩件事,不要混淆成一個問題。
記憶重組干預兩個多月后,阿唐和同學之間恢復了交流,自信心也逐漸增強了,他的臉上出現了久違的笑容。他和繼母的關系也逐漸緩和下來,家庭氣氛也變得融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