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冢揚水站
暮春的一天下午,我和老伴兒在族弟王桂祥、弟妹叢玉玲、侄女王建娟的陪同下,驅車前往京杭大運河流經河北后的首個非遺古址——臨西縣衛運河尖冢碼頭遺址游覽。
這里正在緊鑼密鼓地建筑著一座造型獨特,氣勢宏偉的樓閣,取名為永濟閘。閘門正中門楣上的白色方塊內,鑲嵌的兩個黑色大字“永濟”被綠色環保網遮掩著,給我一種神秘的感覺。永濟閘周圍有一道綠色鐵絲網圍欄,阻斷了我們近前觀覽的腳步。這座永濟閘,盡管是新建,卻古樸典雅,青磚斑駁間仿佛鐫刻著歲月的痕跡,每一磚每一瓦都浸潤著歷史的滄桑與厚重。飛檐如翼,輕輕翹起,似乎在顯現著往昔的風雨與輝煌。頂端的青色瓦片,為這座永濟閘平添了幾分靜謐與幽遠。巍峨的永濟閘,恰似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靜靜地佇立在那里,用其獨有的方式,講述著一段塵封的往事,讓我不禁沉醉于這份古色古香的韻味之中。
或許有人會問,這座樓閣為何命名為永濟閘?門楣上方為何鑲嵌“永濟”二字?若要弄明白這個問題,請允許我引用一段臨西縣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馬宗臺的文字就了然于胸了:“永濟閘——尖冢,在隋唐大運河時期,這里被稱為‘永濟渠’。由尖冢而北,走今倉上、堤口一線,隋唐大運河的開通使尖冢因河而興,成為重要的運河碼頭重鎮。
隋唐大運河永濟渠故道
唐朝曾在臨清古縣南部建永濟縣,尖冢時為永濟縣白水鄉治所。它見證了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由此向北的流向,以及唐宋漕運的商貿繁榮。元代郭守敬對隋唐大運河進行‘裁彎取直’,尖冢成為‘永濟渠’在臨西境內改走流向的接點,如今的京杭大運河由此延續?!l’是水利工程中用于控制水流的重要設施,‘永濟閘’這個名稱,不僅蘊含了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中的永濟元素,也與臨清會通河上的‘頭閘口’‘二閘口’在歷史文脈上相貫通,彰顯了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永濟渠與衛運河都是歷史上和現今極為重要的水系,它們各自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和自然價值,同時也相互關聯,共同影響著臨西乃至更廣泛區域的發展。永濟渠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西縣境內留下了深刻的印記,成為曾經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符號。故此,樓閣名為“永濟閘”,門楣上方最醒目的位置標示“永濟”二字,既在意料之內,又在情理之中。
穿過水泥小廣場,踏上右側新鋪設的臺階,來到大堤上,迎面是一座巍然聳立的樓閣。這座樓閣,雕梁畫棟間盡顯匠心獨運,飛檐流瓦中閃耀著古樸的光澤,仿佛一位穿越時空的守護者,靜靜地訴說著千年的風華與滄桑。樓閣二層的額枋上有一塊黑色匾額,上面鐫刻著“望運樓”3個金黃色大字。樓體古樸而莊重,猶如穿越了過往的輝煌與風雨而來。微風輕拂臉頰,帶來一絲絲爽意,這是大自然的溫柔撫慰。
望運樓
站在望運樓前,靜靜地凝視著這座高聳入云的建筑,它那巍峨壯麗的氣勢,讓我不禁感嘆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望運樓正對著一條河流,名為衛運河,系指館陶縣徐萬倉匯合后至四女寺樞紐河段,基本為山東、河北兩省邊界。在交通上,按京杭大運河分段,北接南運河,南接魯運河。在水系上,屬海河流域漳衛南運河的一段。 這是一條蜿蜒性河道,有的河段彎曲類似盤繩,如甲馬營河段就有“甲馬營, 一盤繩,彎彎曲曲到武城”之說。在1958 年治理前,河道全長213公里,為復式斷面,半地上河,建國后大治理,裁彎縮減成175公里。1972年,再一次擴大治理后,河長縮短為157公里,彎曲系數為1.35。 河上段是溝通河南、山東的重要航道,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都為通航河段。1970年代以后,因水源缺乏始斷航。
當下的河道狹窄,水流細長如絲,蜿蜒曲折地流淌著,宛如一條輕盈的銀帶,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光。遠遠望去,河道顯得格外寧靜。有幾位男性村民,或拿著小網,或拉著紅色大塑料盆,走到河中心的深水區悄悄地抓魚;有幾位女性村民,輕手輕腳地走在河邊的淺水區,尋找著水面的波動和魚兒的蹤跡;有幾個孩子邊看著抓魚的大人們,邊跳躍著跑來跑去,一陣陣歡聲笑語不時隱約傳進耳朵。
作者在望運樓前留影
河流北岸的堤壩上,鋪設的是一條水泥公路,寬闊平坦,連接著遠方。公路兩側挺立著高聳入云的白楊樹,就像是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條蜿蜒的道路,也為過往的行人帶來一抹清新的綠意。白楊樹的樹干筆直粗壯,樹皮上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卻依然堅韌不拔。枝葉茂密,隨風輕擺,仿佛在低聲講述著季節的更迭和時間的流轉。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陸離的光影,為這條堤壩公路平添了幾分詩意與浪漫。我想,這條堤壩、這條公路、這排排白楊樹,一定是見證了無數次的河水漲落,見證了農田的豐收與荒蕪,也見證了尖冢這片土地的變遷與發展。堤壩的存在,確像一位老者,默默地守護著這條河流、這片土地、這里的人民。我微閉雙目,讓思緒隨風飄蕩,有如化身為一片輕盈的羽毛,在無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春風,帶著微微的爽意和遠方的呢喃輕輕拂過,讓我穿越過記憶的長廊,掠過那些曾經熟悉而又遙遠的畫面。我的心更是隨著思緒的飄飛,變得寧靜而悠遠,似乎在這片刻的寧靜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
從望運樓左側的標志牌上,我看到有這樣的文字:“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中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作者和老伴兒(右三)與王桂祥(左二)、叢玉玲(左一)、王建娟(右二)在尖冢望運樓前合影
歷史上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均流經臨西。隋唐大運河,又稱永濟渠、御河,源于漢代黃河北流形成的屯氏別河,由尖冢而北,走今倉上、堤口一線,綿延25.2公里,在今縣境中部(縣城東邊)縱貫南北。沿岸有龍潭寺、鯀堤、凈域寺、倉上古槐、臨清古城、永濟渠故道等重要歷史文物古跡,以及月洼寺、羅竹林等諸多美麗的傳說故事。京杭大運河,源于屯氏河,自館陶東北來,由尖冢入境,至汪江出境,走古清河故道,在縣境東部邊境,流經縣內4個鄉鎮、20個村,綿延39.2公里。沿岸有尖冢碼頭、碧霞元君祠、河西老街巷、八里圈清真寺、陳窯貢磚遺址、丁家碼頭險工等文物古跡?!?/p>
從在此聚集閑聊的老人們口中得知,望運樓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昔日衛運河尖冢古碼頭遺址。這座遺址,東臨臨西大劉莊鎮,南與山東臨清煙店鎮、唐園鎮隔衛運河相望。這里作為尖冢鎮的重要歷史遺跡,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曾是古代商貿運輸的重要樞紐,見證了大運河文化的繁榮與發展。
尖冢碼頭遺址
據史料記載,尖冢古碼頭在金元時期逐漸發展為漕運碼頭重鎮,明清時期更是達到了鼎盛,成為臨清州明清漕運收取稅務的分關之一。如今的尖冢古碼頭,雖然已不復往日的繁華景象,但遺址猶存,成為當地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碼頭古遺址處,還能依稀看到昔日碼頭的輪廓和痕跡,讓我不禁遐想聯翩。透過尖冢古碼頭遺址,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大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尖冢古碼頭遺址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臨西縣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了對遺址的保護力度。同時,合理開發旅游資源,將把尖冢古碼頭遺址打造成一處集歷史文化、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景區,讓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魅力。
大運河風光
置身于此,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氣,感受著這份來自歷史的厚重與沉淀。我知道,無論時光如何流轉,無論歲月如何更迭,望運樓都將永遠屹立在這里,成為臨西這片土地上的一道永恒風景。
久久佇立在望運樓前,我思索著其名字的寓意,是眺望遠方?是運籌帷幄?是憧憬未來?或許是兼而有之吧!此樓不算高,但在光影的交織中顯得古樸與寧靜、莊重與穩健,給我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深情擁抱著望運樓,這是我對衛運河的親密接觸,是我對尖冢古碼頭歷史的篤誠追溯,更是我對非遺文化的切實傳承。
離開望運樓的瞬間,一首不合律的小詩涌上腦海:“春風吹醉望運樓,柳絮紛飛映眼眸。衛水悠悠流不盡,百花爛漫滿堤稠。帆影點點已遠去,靈鳥聲聲耳畔留。此景此情何處覓,唯將詩意寄心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