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年的金陵皇城,春寒料峭中裹挾著權謀的余溫。朱元璋端坐龍椅,指尖摩挲著金冊上的紋路,目光掃過殿下的九位藩王。
他們九人正立于奉天殿前,迎接著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
在這之中,八位皇子身披四爪蟒袍,昂首挺胸,氣宇軒昂,唯有十歲的幼童,身著特制禮服,袖口暗繡著南昌王族的徽印。
他就是朱守謙,大明開國以來唯一不是朱元璋兒子的藩王。
他的存在,仿佛一卷被歷史浸染的帛書,既承載著朱元璋對親情的執念,又暗藏著一場注定傾覆的命運棋局。
那么,朱守謙與朱元璋是什么關系呢?他為何要封朱守謙為藩王?而朱守謙又會怎么樣對待朱元璋的“厚恩”呢?
從遺孤到金冊郡王
朱守謙的乳名為“鐵柱”,承載著亂世百姓對生命的樸素祈愿。
4歲那年,他的父親在洪都城大放異彩,抵擋住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還吞并了天完軍的老巢,江州。
可惜,也正是那一年,朱文正因對朱元璋不滿,竟在私下里與張士誠“勾搭”在一起。當朱元璋接到密報時,他暗中派兵擒拿,毫不猶豫的將朱文正囚禁在了桐城。
不久后,朱元璋痛下殺心,將他唯一的侄子,鞭打致死。
好在,朱元璋還是念及叔侄親情的。他并未牽連朱守謙,反而撫摸著他的后背說道:“你不要害怕,我不會因為你的父親,責怪于你的?!?/p>
然而,在深宮十年,朱守謙卻活得如履薄冰。
他本是罪臣之子,卻因朱元璋侄孫的緣故,享受著皇子的待遇,就連他的老師,也與朱樉、朱棡無異。
莫大的殊榮,帶給朱守謙的并非是“感恩”,而是益發的謹慎。
無論是在皇宮內苑,還是私人府邸,朱守謙都謹言慎行,大氣不敢喘。當皇子們嬉笑怒罵時,他更是將頭深埋在桌下,唯恐惹上麻煩。
據《靖江王起居注殘卷》中記載,朱守謙少時因將朱元璋御賜的糕點分予宮婢,就遭到了馬皇后的勸告:“你不是皇帝的兒子,應該加倍謹慎,切勿做出僭越之舉。”
在他13歲時,還曾將自己比作籠中之鳥,哀嘆連連??梢?,身份認知的撕裂,對于朱守謙的幼時影響極大。
朱元璋的倫理困局
朱元璋稱帝后,不顧群臣的反對,執意將自己的兒子冊封為藩王,拱衛大明江山??稍谠t書下達時,卻多了一個朱守謙。
此舉引發了朝堂的極大抗議。
畢竟,朱守謙的父親朱文正,是以“謀反”的罪名被處死的,將他的子孫冊封為藩王,世代承襲,無異于對功臣的“羞辱”。
然而,胳膊拗不過大腿。
1370年,朱守謙獲封靖江王。從封號上看,朱守謙的身份,顯然是低于朱棣、朱橚等單字親王。
不過,朱元璋卻特賜朱守謙鎏金冊寶、祿米兩萬石,官服儀仗與親王等同。即便御史臺聯名彈劾,仍不管不問的說道:“南昌王系朕同氣,其嗣當享殊禮?!?/p>
朱元璋此舉既借朱守謙的身份,延續了長兄血脈,又通過制度設計將他禁錮在“亞皇子”身份中,可謂是“一石二鳥”。
而禮部為此特設的“靖江王儀制”,規定朱守謙“冕服如親王,屬官減半”,也成為了大明宗藩體系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1376年,16歲的朱守謙踏上了赴藩之路。
漓江煙雨朦朧,卻掩不住年輕藩王眼中的熾熱。當他跨入由元順帝潛邸改建的靖江王府時,撫摸著蟠龍柱上未及鏟除的北元紋飾,縱聲長笑。十年深宮如履薄冰,此刻他終于觸摸到了權力的實感。
不幸的是,桂林城的百姓,也很快見識到了新主的乖戾。
朱守謙抵達藩地不久,就“廣征民夫三千,重修望江臺”。這座高達九丈的樓閣,需拆毀漓江畔三十余戶民宅。當耆老跪諫時,他卻將諫言者綁在了獨秀峰頂,美其名曰“沐天恩”。
更令人發指的是,他還在白日里縱馬踏毀農田,深夜又強擄民女入府,肆意侮辱。
長史趙熏以死相勸,換來的卻是一頓鞭打;百姓擊鼓鳴冤,反被衙役拖入地牢。短短數月,朱守謙就成了百姓心中陰賊險狠的狎比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