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金門縣,大家可能馬上想到它離大陸有多近——從金門到廈門,直線距離也就幾公里,坐船過去比去臺北還快得多。可別看它地理上靠大陸近,政治上它可是臺灣省的一部分,歷史上還跟大陸對著干了幾十年。
不過最近幾年,情況好像有點不一樣了。有人說,金門的“回歸”已經不是空話,而是真真切切地在路上了。為什么這么說?
咱們得看看兩個大工程:廈金大橋和廈門新機場。這兩個項目不光是修橋建機場那么簡單,它們背后藏著金門跟大陸越來越緊密的聯系。
金門是個什么地方?
金門縣是一堆小島的總稱,離福建省廈門市近得不能再近了,最短距離也就一兩公里。過去幾十年,金門一直是兩岸對峙的前線。
1949年以后,這里成了軍事重地,炮火聲沒少響過。尤其是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金門跟大陸你來我往打了幾個月,那時候別說交流,連靠近都不敢。
可到了今天,軍事緊張早就緩和了不少,金門跟廈門的聯系反而越來越頻繁。從通水、通電到現在的通橋計劃,金門跟大陸的互動已經不是新聞了。
那“回歸”到底啥意思?在這兒不是說金門馬上要改旗換幟,而是說它在經濟、生活甚至文化上跟大陸的融合越來越深,實際上的距離感越來越小。這兩個工程就是這種融合的加速器。
廈金大橋:從想法到現實
廈金大橋,顧名思義,就是要把廈門和金門連起來的大橋。這想法可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大半個世紀前就有人提過,但因為兩岸關系敏感,一直停在紙面上。直到最近幾年,這事兒才真有了眉目。
大陸這邊,廈門段的建設已經動起來了。根據廈門市政府和福建省的官方消息,廈金大橋的廈門部分在2023年10月正式開工。整個橋計劃從廈門本島出發,經過大嶝島,最后連到金門的大金門島。
廈門段全長大概19.6公里,投資預計得372億人民幣左右。2024年5月,臨時鋼便橋已經搭好,12月的時候東主塔的樁基也打完了。現在施工進度挺順利的,大陸方面預計2026年就能把廈門段修通。
但金門那邊呢?進展就沒那么樂觀了。因為牽扯到臺灣當局的政策,廈金大橋的金門段到現在還沒開工。民進黨這邊一直對這種大型兩岸合作項目持謹慎態度,甚至有點反對的意思。
所以目前來看,大橋的未來還得看政治風向。不過大陸這邊態度很明確,不管金門段啥時候開建,廈門段都會先修好等著。
假設大橋真修成了,對金門人來說意味著啥?首先是交通方便。現在金門到廈門得坐船,時間短則半小時,長了得一個多小時,還得看天氣。
大橋一通,車開過去可能就十來分鐘,簡直跟市內通勤差不多。這對金門人來說,生活半徑一下就擴大了。
工作方面,現在不少金門人已經在廈門上班了。大橋通了,早上開車去廈門,晚上回家,完全可行。教育上也一樣,廈門的學校資源比金門多,家長可以考慮送孩子去對岸讀書。
經濟上,金門的農產品、海鮮這些特產能更快運到大陸市場,旅游業也能搭上順風車,畢竟廈門游客過來更方便了。
而且金門跟廈門的經濟聯系本來就不弱。2022年,金門對大陸的貿易額已經占到它外貿總額的60%以上,大橋修好只會讓這個數字再往上躥。簡單說,這橋不光是條路,更是條經濟命脈。
大橋的政治意義也不小。修橋這事兒本身就得兩岸合作,至少得談得攏吧?這說明關系沒以前那么僵了。
大陸這邊一直推“兩岸一家親”,金門又是離得最近的地方,修橋對咱們來說是拉近距離的好機會。金門縣長陳福海也多次公開支持通橋,說這是民生大事,跟政治立場沒啥關系。
當然,反對的聲音也有。臺灣島內有些人覺得這橋修好了,金門會越來越靠大陸,怕以后不好管。
但金門本地人怎么看呢?根據2022年的一項民調,超過70%的金門居民支持修橋,覺得這對生活和經濟都有利。畢竟,誰不愿意日子過得更方便點?
廈門新機場:金門的后花園?
再來說說廈門新機場,也就是翔安國際機場。這機場建在廈門的大嶝島上,離金門近得不得了,直線距離也就幾公里。
從2007年開始選址,到2022年1月正式開工,整個項目花了556億人民幣,計劃2026年底用起來。機場占地19平方公里,跑道兩條,能起降大飛機,年吞吐量預計能到4500萬人次。
為啥說這機場跟金門有關?因為地理位置太巧了。大嶝島本來就小,填海造地后跟金門的距離更近了。過去大嶝到金門有15公里,現在縮到3公里不到。站在金門看過去,大嶝島上的工地都快成日常風景了。
機場建好后,金門人能直接沾光。現在金門有個小機場,但航線少得可憐,大多只能飛臺北,想出國還得轉機。
翔安機場一開,金門人坐船或者將來大橋通了開車過去,幾分鐘就到,就能飛全國甚至全世界。這對金門人來說,出行方便程度翻了好幾倍。
經濟上,機場也能給金門帶流量。廈門本來就是旅游城市,新機場啟用后,游客量肯定暴漲。金門離得這么近,順道過去玩一天的游客不會少。反過來,金門的商家也能借著機場的便利,把生意做到大陸更遠的地方去。
2023年,金門到廈門的旅客量已經突破了100萬人次。新機場加上大橋,未來這個數字可能會翻倍。金門的經濟會越來越離不開廈門,這不就是融合的節奏嗎?
機場帶來的不光是錢和人,還有文化上的交流。現在金門和廈門的居民來往已經不少了,有人在廈門買房,有人在金門開店。新機場會讓這種互動更頻繁。
比如廈門的年輕人可能會周末跑金門吃海鮮,金門的老人可能去廈門看病。時間長了,兩邊的人會覺得彼此沒那么陌生,甚至有點像鄰居了。
當然,這也有爭議。有人擔心金門會“大陸化”,本地特色會丟。但從現實看,金門人似乎更關心實際的好處。畢竟,誰會跟方便生活過不去呢?
兩岸關系咋樣了?
金門的歷史是個很好的切入點。幾十年前,這里是戰場,炮彈滿天飛。到了1992年兩岸停火,氣氛才緩和下來。2008年兩岸“三通”開了個頭,金門跟大陸的聯系開始多起來。
2018年,福建晉江的水通到了金門,解決了金門幾十年的缺水問題。這事兒讓金門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大陸的誠意。
現在呢?兩岸關系雖然還有點復雜,但金門這塊兒明顯是個特例。政治上它歸臺灣管,可生活上它跟廈門的聯系比跟臺北還近。這種“遠親不如近鄰”的感覺,兩個工程正在放大。
金門本地人對這些變化啥態度?前面說了,修橋的支持率挺高,機場的事兒也差不多。2023年有個調查顯示,65%的金門人覺得跟大陸多合作是好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愿意去廈門闖闖。這跟島內其他地方不太一樣,畢竟離得近,感受不一樣。
不過也不是沒顧慮。有些人怕金門太靠大陸,會失去自己的特點。還有人擔心安全問題,覺得大橋修好了,大陸會不會有別的想法。但總體來看,支持的聲音占了上風,畢竟日子過得好才是硬道理。
看完這兩個工程,你可能也感覺到了,金門的“回歸”不是啥遙遠的夢想,而是已經在發生的事兒。
廈金大橋修好了,廈門到金門就跟隔壁村似的;新機場一開,金門人出門跟廈門人沒啥兩樣。這種物理上的連接,帶來的不光是方便,還有經濟、文化甚至心理上的靠攏。
當然,政治上的事兒還得慢慢談。但從實際生活看,金門跟大陸的融合已經停不下來了。大橋和機場就像兩條繩子,把金門一點點拉近大陸的懷抱。
這種變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而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積累的結果。陳福海那句“通水之后要通橋”,聽著挺實在的,也挺有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