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網援引香港《南華早報》報道,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批準了一項與中國共同建設跨境鐵路的協議。這條長19.5公里的鐵路,看似里程不長,卻承載著蒙古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期望。一直以來,蒙古國雖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堪稱“坐在金山上”,但卻面臨著“資源詛咒”的困境。美國地質調查局報告顯示,蒙古未開發的稀土儲量足以滿足全球20年需求,其煤炭資源也相當可觀。然而,由于地處內陸,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昂,使得這些資源的開發和出口受到極大限制。例如,2024年蒙古對華煤炭出口量雖已達8370萬噸,但每噸40美元的公路運輸成本,嚴重壓縮了利潤空間。
鐵道(資料圖)
早在十年前,蒙古國提出“三縱一橫”鐵路計劃,旨在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打破運輸瓶頸。但該計劃推進緩慢,此次與中國合作建設的跨境鐵路項目,也經歷了十多年的擱置。如今,在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尤其是美國發動關稅戰的背景下,蒙古國加快了與中國合作的步伐。蒙古國第一副總理盧布桑亞木·干圖木爾表示,與中國的政府間鐵路協議是政府議程上的首要項目之一,并計劃于今年開工建設,2027年竣工,屆時兩側的運煤中心也將同步建成。
對于蒙古國而言,這條鐵路的建設意義重大。它將顯著提升蒙古國的煤炭出口能力,預計投入運營后,煤炭運輸能力可增加3000萬噸,為蒙古國保持6%以上的經濟增長率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也有助于蒙古國進一步融入地區經濟發展,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推動其經濟朝著更加獨立、穩定的方向發展。從中國的角度來看,與蒙古國的鐵路合作,不僅拓展了經貿渠道,優化了資源供應鏈,也為保障國內能源安全、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助力。
在天然氣領域,情況則更為復雜。俄羅斯此前多次提議,在“西伯利亞力量1號”中俄天然氣管道運行后,再建設一條新的天然氣管道。為此,俄方給出了兩條路線方案:一是途徑蒙古國,二是途徑哈薩克斯坦。俄羅斯選擇途徑哈薩克斯坦的方案,背后有著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急于鞏固在中亞地區的利益,通過在哈薩克斯坦境內修建輸華天然氣管道,能夠加強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綁定,提升自身在中亞的影響力;另一方面,蒙古國近年來推行“第三鄰國”政策,與美西方在稀土、關鍵礦產等領域加強合作,還簽署了“開放天空”民用航空協議,這使得俄羅斯對蒙古國產生了不信任,擔心天然氣管道途徑蒙古國可能會出現問題。
燃氣管道(資料圖)
然而,中國最終婉拒了俄羅斯經哈薩克斯坦向中國輸送天然氣的提議。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漢暉在歐亞石油天然氣論壇上明確指出,這一方案無法實現。原因在于連接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現有天然氣管道,即從土庫曼斯坦出發,經哈薩克斯坦入境的中國 - 中亞天然氣管道已處于滿負荷狀態。該管道目前已建成并投入運行ABC三線,設計年輸氣量為550億立方米,且在設計之初并未為俄羅斯預留運輸空間。若要實施俄羅斯的方案,就需要新建一條獨立管道,但新建管道線路長、成本高,從經濟性角度來看并不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蒙古國今年3月正式批準了“東方聯盟”天然氣管道項目,即“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蒙古段,俄蒙計劃在2025年第三季度啟動環評。從俄羅斯的角度,通過這條管道過境蒙古國,不僅可以輸送天然氣,還能進一步滲透和控制蒙古國的能源市場,加強對蒙古國的影響力。但對中國來說,目前并不需要這樣一條管道來“捆綁”蒙古國。因為蒙古國70%以上的外貿,包括礦產、能源、農產品等出口都依賴中國,中國與蒙古國的經濟聯系已經足夠緊密。而且,繞過蒙古國建設天然氣管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削弱俄羅斯對蒙古國的單方面影響力,使蒙古國在經濟合作上更加傾向于中國。
普京(資料圖)
綜合來看,中蒙俄在能源和交通領域的這些新動態,反映出三國在地緣政治和經濟利益上的博弈與合作。中蒙跨境鐵路項目的推進,為兩國在能源貿易等領域的合作開辟了新的通道,有助于實現互利共贏;而在天然氣管道建設問題上,中國基于自身能源供應實際情況、成本效益等因素,理性地婉拒了俄羅斯的提議,同時也展現出在地區合作中維護自身利益的堅定立場。未來,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形勢的持續變化,三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也將不斷調整和演變,而如何在復雜的國際關系中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發展,將是三國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