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片素材,全部都是來源真實素材的原創,本人承諾所有圖片素材包括文章都是真實的,部分細節有一定的加工,以增強表現力和感染力。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望讀者知悉。
我是喜歡挖掘歷史冷知識的老源!
今天要帶大家穿越回16世紀,看看中國商人是如何用瓷器敲開全球貿易大門,而秘魯的銀礦又為何成了這場對話的關鍵先生。
一座銀山引發的全球連鎖反應
1581年,一艘西班牙商船緩緩地,停靠在了馬尼拉港,船上滿載著來自秘魯波托西銀礦的白銀。
而這個時候,福建商人同樣運來了景德鎮的青花瓷,以及江南的絲綢。這場看似平常的交易,竟然改寫了世界文明交流的進程。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供的數據來看,波托西銀礦在鼎盛時期,每年產出的白銀數量,實際上,占據著全球總量的百分之六十。
這些白銀沒有留存在歐洲,反倒卻一直朝著遙遠的東方流去。
瓷器上的文明密碼
在上海博物館珍藏的一件明代萬歷年間青花瓷盤上,專家發覺了一些有趣的細節:盤邊裝飾的紋樣里,居然出現了,原本產于美洲的玉米圖案。
這個發現,證實了當時跨太平洋文化交流所達到的深度。
這可能是史上最早的'文化聯名款'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的李教授表明,這些紋樣的演變過程,把新大陸的作物通過貿易路線傳入亞洲的歷史,生動有趣地呈現了出來。
舌尖上的全球化
隨著白銀交易逐漸地越發繁榮,從美洲而來的作物逐步開始在中國人的飲食當中呈現。墨西哥的辣椒,在悄無聲息之中,對川菜的味道帶來了影響;秘魯的紅薯,成了應對災害、舒緩饑荒的關鍵糧食。
最為有趣的是,西班牙商人記錄了中國商人以白銀去購置美洲辣椒種子的場景。
可以說沒有這場白銀貿易,今天的火鍋或許要推遲幾百年才會出現。
貨幣的環球旅行
江南民間收藏中,常常能發現一種特殊的銀幣——墨西哥的“鷹洋”。這些由美洲制造出來的精美之物通過貿易航線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在晚清時期,鷹洋甚至成為了民間交易中的重要貨幣之一。這種獨特硬幣在當時的商貿往來廣泛流通,對中國整體經濟及貨體系有顯著影響。
南京錢幣博物館的王館長向我們講述,在江浙那一帶的考古發掘當中,鷹洋的出現頻次,高得令人感到意外。這便很好地說明了當時跨洋貿易所呈現出的活躍程度。
我們今天在用青花瓷碗,吃著辣椒炒肉,其實正于無形中延續著500年前那番精彩的文明間的對話。歷史總歸會以最為出人意料的方式,將這世間的萬物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你家里有沒有傳承下來的老物件?說不定它們身上就藏著這樣的跨國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吧!
聲明:本文依據可考的史料來撰寫,僅僅從歷史文化這個角度去探討古代的貿易交流,不會涉及任何有關現代經濟政策的分析,這是符合平臺的內容規范的。而且部分工藝的細節或許會存在一些學術上的爭議,歡迎專業人士進行指正。
參考文獻:
1.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波托西銀礦與世界遺產》,2016技術報告
3.中國藝術研究院,《明代外銷瓷紋樣研究》,2020
4.南京錢幣博物館,《海外銀幣在中國》,201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