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哈工大來了個“王炸”,別的高校有重點班,哈工大卻有“尖班”。
所謂尖班,就是哈工大設立的頂尖創新人才班,也叫“尖子班”。
它的特點是尖班里面的學生都是學霸級別,一連串的“跳級”,用6至7年的時間完成本博貫通培養,打造一條從本科到博士的“科研快車道”。
傳統培養模式下,學生從本科到博士往往需要8至10年,博士畢業30歲左右,而哈工大尖班允許大三學生憑推免資格直博,將博士培養周期壓縮30%-40%。“多快好省”培養高端人才。
近年來,高校招生改革浪潮洶涌,各校紛紛出新策、亮硬招,力求在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中搶占先機。
比如許多大學設立了重點班。
1.清華大學“姚班”。
這個班由世界級計算機專家姚期智創辦,25門專業課里5門全英文授課,學生一半是競賽金牌得主,另一半是高考狀元。
2.武漢大學“雷軍班”。
武漢大學“雷軍班”去年剛成立,招30人,每人配3個導師。學生能直接進小米實驗室做項目,雷軍本人參與課程設計。
3.中國科技大學“華羅庚班”。
“華羅庚班”80%學生大二進實驗室,跟著導師做國家重點項目。
4.北京理工大學“未來精工班”。
這個班淘汰率嚇人,每年踢走30%的學生,有人吐槽“比高三還累”。但堅持下來的確實吃香。
5.電子科大“成電英才班”。
“成電英才班”90%畢業生進華為、騰訊,平均月薪2萬起步。
類似的班級還有北大“圖靈班”、浙大“竺可楨學院”,名字都掛著院士或企業家的大名。
哈工大新開的“尖班”更狠,6年讀完本科加博士,期間能換3次專業方向。
因此,哈工大的尖班有著顛覆性的意義。
尖班的三大設計堪稱精妙!
第一大設計:院士領銜的“大師+多學科團隊”模式,將導師的學術網絡轉化為學生的科研資本。
第二大設計:“一生一策”培養計劃,打破學分桎梏,暗合MIT“無專業界限”教育改革理念。
第三大設計:“學科+人工智能”改造,通過技術賦能縮短知識轉化周期,與校企聯合培養的“光明班”“國創班”形成協同效應。
這種“精準滴灌”式培養,或將使哈工大在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領域形成“人才蓄水池”,對北航、西工大等競對構成直接威脅。
還有哈工大九大舉措支持“尖班”學生培養。
第一大舉措:量身定制
根據學生特點量身定制培養計劃,不強調課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并可根據學生的成長路徑,靈活調整本博貫通培養方案。
第二大舉措:志趣牽引
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志向、能力和興趣,自主選擇專業,導師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專業選擇建議和指導,師生共同評估全學段專業任選制度下的學生學習成效和人才培養質量。
第三大舉措:大師引領
推廣“大師+多學科導師團隊”交叉融合協同育人范式,以推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為抓手,鼓勵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培養學生的學科交叉意識和拓展能力,讓學生在大科學、大項目、大系統實踐中鍛煉成長。
第四大舉措:課程重構
在保證國家規定必須修學課程和必要基礎核心課程的基礎上,減少畢業學分要求。
第五大舉措:能力培養
鼓勵學生充分釋放自我內驅力,培養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第六大舉措:質量為先
鼓勵學生將項目內容及創新成果與本科綜合設計(論文)相結合,滿足學校質量標準,即可提前申請結課答辯,通過后獲得相應成績和學分。
第七大舉措:快響優化
優化博士研究生招生優秀生源快響行動機制,為優秀本科生提前轉段進入博士階段培養開設窗口。大三學年結束獲得推免資格后,依據學分獲得情況,可隨時畢業,并利用快響行動機制獲得直博生資格。
第八大舉措:評價革新
以學位論文的學術價值為導向,改革授予依據,創新論文形式,強化學術成果質量要求。
第九大舉措:智慧賦能
推進學科專業+人工智能改造進一步推進學科專業+人工智能智慧化改造,加強學科專業與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輔助學生更快地獲取多維知識、發現新的科學規律和現象,加速科研進程,提高科研效率。
如果學生能夠進入“尖班”,絕對是祖墳上冒青煙。而哈工大之所以推出“尖班”這個王炸,說白了,是一種教育的新趨勢和競爭,也是一種生源爭奪戰,為了搶奪更優質的生源。
你對這件事情怎么看呢?請在評論區里留言,謝謝朋友們的一直關注和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