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火狐文娛觀察組
在《暗夜深海》最新預告片中,他飾演的吳石將軍被國民黨特務拷問時,鏡頭對準他的眼睛:瞳孔震顫、血絲蔓延、額頭青筋暴起,卻始終咬緊牙關一言不發。這場戲,他為一個鏡頭重拍27次,直到導演楊亞洲喊出“過”的瞬間,在場工作人員集體鼓掌。這是2025年最受觀眾期待的諜戰劇,也是于和偉繼《青盲》《零下三十八度》后,第三次向“諜戰劇天花板”發起沖鋒。
《暗夜深海》的底氣,首先來自“真實歷史”的厚重感。該劇改編自吳石、朱楓烈士的真實事跡,聚焦1949-1950年中共地下黨在臺灣的潛伏行動。相比《潛伏》《風箏》等經典作品的虛構敘事,真實事件帶來的沖擊力天然具備穿透性。預告片中,吳越飾演的朱楓將金門島布防圖藏在茶葉罐里,用數學公式加密情報,這些細節均源自歷史檔案。導演楊亞洲甚至1:1復刻了福州城防司令部和1949年的臺北街景,連國民黨軍裝的銅扣數量都嚴格考證。這種“紀錄片式”的嚴謹,讓觀眾未看正片已先信服。
其次是演員的“降維打擊”。于和偉此前在《青盲》中飾演的“張海峰”隱忍克制,在《零下三十八度》里化身雙面特工“年定邦”,而此次的吳石將軍,則是他首次挑戰真實歷史人物。從預告片看,他的表演更加收放自如:面對同僚試探時談笑風生,轉身傳遞情報時眼神如刀,受刑時肌肉抽搐卻嘴角帶笑。這種層次感,讓吳石不再是“臉譜化英雄”,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復雜靈魂。吳越同樣驚艷,她飾演的朱楓犧牲前將情報縫入衣襟的鏡頭,被觀眾稱為“2025年最痛徹心扉的十秒”。
將《暗夜深海》與經典諜戰劇對比,是觀眾的本能反應。從導演功力看,楊亞洲(《浪漫的事》)擅長生活流敘事,與《潛伏》導演姜偉的強懸疑風格、《懸崖》導演劉進的冷峻美學形成差異。這種差異可能導致兩極評價:喜歡的人會覺得“情感更細膩”,不喜歡的則抱怨“節奏不夠刺激”。
從劇本結構看,《暗夜深海》面臨更大挑戰。《潛伏》用辦公室政治包裹諜戰,《風箏》以信仰撕裂拷問人性,《懸崖》靠生死諜戀揪住人心,而《暗夜深海》的核心賣點是“歷史真實”。但真實往往比虛構更難駕馭:劇中朱楓與臺灣聯絡人的情感線已引發爭議,部分觀眾認為“愛情戲沖淡了歷史悲壯感”,類似質疑當年也出現在《風箏》的鄭耀先與韓冰關系線上。
服化道方面,《暗夜深海》顯然站在巨人肩膀上。《懸崖》的貂皮大衣與俄式建筑、《潛伏》的旗袍與黃包車,都曾引領諜戰劇美學風潮。而《暗夜深海》選擇黑白色調與暗夜光影,潛艇艙內戲甚至實拍水壓變化導致的演員生理反應,這種“技術流”細節能否復制《風聲》的窒息感,還需正片驗證。
《暗夜深海》的最大風險,在于“歷史真實與藝術加工的平衡”。該劇原型吳石將軍是中共插入國民黨最高層的“密劍一號”,朱楓烈士犧牲時年僅45歲。這段歷史在臺灣至今敏感,劇集播出后可能面臨復雜輿論反應。制作方為增強戲劇性,虛構了朱楓與聯絡人的情感線,預告片中“你是我黑夜里的光”等臺詞,已被部分歷史愛好者批評“浪漫化犧牲”。若正片處理不當,可能重蹈《憑欄一片風云起》因篡改歷史被抵制的覆轍。
另一個隱患是播出檔期。該劇原定2025年3月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檔,但央視和愛奇藝至今未同步排播,業內猜測或因審查調整。若最終臺網不同步,將嚴重稀釋熱度。參考《無間》因衛視與網絡播出差導致收視分流的前車之鑒。
縱觀國產諜戰劇史,能封神的作品都有“靈魂演員”:《潛伏》的孫紅雷、《懸崖》的張嘉益、《風箏》的柳云龍。于和偉在《暗夜深海》中的表現,或許能讓他躋身這一行列。但該劇的真正價值,在于為諜戰題材找到新方向:當“假夫妻”“辦公室斗法”等套路被過度消耗后,回歸真實歷史、用細節喚醒集體記憶,或許是一條生路。
不過,觀眾早已不是2009年看《潛伏》時那么容易滿足。他們既想要《暗夜深海》的歷史厚重感,又期待《叛逆者》的青春熱血,還渴望《風聲》的智力博弈。這對創作者而言,無異于戴著鐐銬跳刀尖上的舞,難度可想而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