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下午,“交子一脈·‘閱’見千年”主題文化活動舉辦,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資深媒體人章夫攜其歷時三年創作的歷史人文著作《1024-2024:世界第一張紙幣交子誕生地成都,以及千年來的世界》(簡稱《千年交子》),與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蔡尚偉教授展開精彩對話,帶領現場讀者“穿越千年”金融文明。隨后,“交子·互鑒書院”揭幕。
1024年,北宋交子的官方發行,標志著長期在民間流通的信用票據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從而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這是中國金融業對全球同行的重大創新和歷史貢獻,交子也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張“交子”,如何讓世界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作者如何從在地歷史文化視野,回望往事煙云,透視東西文化的互鑒之道?
在《千年交子》這部三卷本著作中,章夫通過30余個關鍵歷史場景,生動再現了從交子誕生到數字貨幣興起的千年金融史詩。
活動現場,章夫從交子的原材料“構樹”談起,從構樹的生長土壤、習性,再到功能用途,瞬間打開在場讀者對這一風物的歷史感官。此外,章夫還深度解讀了“交子”背后的千年歷史進程與脈絡。他表示,“交子不僅是經濟工具,更是成都貢獻給世界的文化符號。它承載的信用精神,至今仍在影響全球金融格局。”
隨后,章夫與蔡尚偉展開精彩對談。二人從“裂紙為幣”的工藝革新,談到“交行天下”的開放精神;從蜀地楮紙上的信用符號,論及當代數字貨幣的技術革命。蔡尚偉教授說:“交子的誕生證明,金融創新需要文化土壤。成都自古就是多元文明交匯之地,這種包容性正是創新的源泉。”
在自由提問環節,觀眾圍繞交子歷史、金融文化創新等話題踴躍發言。一位學生提問:“千年后的數字貨幣,是否會像交子一樣改變世界?”章夫回應:“技術形式在變,但信用的本質從未改變。這正是我們今天重溫交子故事的意義所在。”
交子金融博物館胡垚告訴記者,“書籍是凝固的時間,金融是流動的文明,從北宋交子到現代數字貨幣,成都始終站在金融創新的前沿。希望以書為媒,讓更多人了解交子這張‘成都名片’背后的文化內涵。”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交子·互鑒書院”揭牌儀式。下一步,交子金融博物館與互鑒書院將在推動巴蜀文化交流互鑒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
互鑒書院是全球首個以“心心相通 文明互鑒”為主題,貫通理論與實踐,聯通高校與社會,融通文化與產業的新型書院。書院以四川大學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美麗中國”研究所、中國美麗鄉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國際智能文創協會等為依托,包含學術原創、社會公益、咨詢顧問、教育培訓、傳播推廣、創業孵化等服務板塊,在版權運營、數字文化、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領域有明顯優勢。作為有“書”(文化內容)有“院”(文化空間)的共享發展平臺,書院與“政產學研媒”各方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致力于推動國家與地方的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推動“一帶一路”民心相通,推動文明互鑒與人類進步。
圖文:成都日報錦觀新聞、金陵·互鑒書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