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一組沉重的數字在醫學界激起波瀾——最新流調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五年生存率雖較十年前提升10個百分點,但早中晚期患者愈后差異仍如鴻溝:早期癌癥治愈率達90%以上,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卻不足20%。
在此背景下,一場關乎生命、關乎未來的盛會——2025中國抗癌協會整合科普大會于4月20日在京召開。會議期間,專家們呼吁:“構建精準防控閉環,已不僅是醫學命題,更是關乎民族未來的生命工程。”
據悉,國家衛健委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400萬,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提升至2022年的43.7%,但城鄉差異、早診率不足等問題仍亟待破解。對此,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的話語擲地有聲,他強調“協會自1995年發起的‘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已發展為全民參與的‘健康節日’,通過品牌化、精準化、立體化科普模式,推動‘腫瘤防大于治’理念深入人心。”
倒金字塔的生存困境
當會場電子屏投射出“全球每年新發癌癥病例超2000萬”的警示標語時,中國抗癌協會科普宣傳部部長田艷濤教授的手掌在講臺上敲出清脆的響動:“我國流調數據描繪的生存曲線,恰似倒懸的金字塔——塔尖是少數早期發現者,塔底是無數晚期患者。更令人心痛的是,農村患者確診時晚期比例高達75%,這背后是健康素養的地域鴻溝,更是防控體系的破堤之兆。”
另據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457萬,死亡300萬,患病形勢嚴峻。腫瘤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世界衛生組織警告稱,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40年全球癌癥患者將激增60%。
事實上,癌癥治療的“早中晚期差異” 堪稱生死之別。早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超80%,而晚期患者不足5%;早期胃癌治療費用約5萬元,晚期則需數十萬元且療效甚微。“癌癥治療的‘黃金窗口期’往往只有數月,錯失早診意味著生命倒計時加速。”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艷濤教授痛心疾首。
以食管癌為例,在河南林州市,食管癌高發區的村民曾感慨:“以前家家戶戶都有癌癥患者,現在通過早篩早治,村里終于有了‘無癌家庭’。”這個案例折射出我國腫瘤防控的現實困境:基層早篩可及性不足、公眾防癌意識薄弱、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癌癥不是絕癥,但恐懼讓它變成了絕癥。”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一針見血地指出,腫瘤防控的關鍵在于打破“談癌色變”的恐懼定式,構建精準防控閉環。
血液學專家黃曉軍院士以白血病治療為例,揭示出技術轉化與科普不同步的隱憂:“我們研發的半相合移植技術已使白血病治愈率提升至80%,但臨床上仍有患者因誤解‘全相合’神話延誤治療。這恰似打通了技術創新的‘任督二脈’,卻未接通科普的‘奇經八脈’。”叢斌院士聞此感慨:“新版《科普法》為腫瘤科普劃定的不僅是法律邊界,更是生命質量的紅線。當公眾能清晰理解基因檢測報告中的每個術語,科技才真正插上了普惠的翅膀。”
而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David G.Evans則從國際視野貢獻破圈經驗:“倫敦癌癥研究所開發的‘細胞漫畫’,用動畫解釋基因突變原理;荷蘭的‘抗癌地鐵專列’,把科普知識印在乘客座椅上。這些創新告訴我們,科普的邊界永遠在突破之中。”
構建“精準防控閉環”
樊代明院士的發言為破解困局提供了戰略框架:“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正如人之雙足、鳥之雙翼。沒有科普支撐的科技,是懸浮的空中樓閣;缺乏科技賦能的科普,則是無根之木。”他提出的“科技+治理”雙軌方案,在會場激起強烈共鳴:加強遺傳與環境互作研究,推動基因檢測等技術轉化;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利用人工智能構建“監測—預警—干預—評估”的數據閉環。
而這些戰略構想,在國家級項目的發布中化為具體行動:大會發布的《中國腫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識(2025)》明確指出,腫瘤防控需構建“監測—預警—干預—評估”的全周期閉環。這一理念在六大國家級項目中得到生動實踐:(一)全國腫瘤整合防治五年規劃(2025—2030)啟動,以"科普惠民、康復助老、賦能強醫"四大行動為抓手,推動"健康是1"的核心理念落地生根;(二)腫瘤防治基層賦能工程聯合中國疾控中心,推進“百萬人群腫瘤篩查”計劃,讓早篩技術下沉到鄉村衛生室;(三)《科普中國?腫瘤防控科普叢書》發布,權威專家用通俗語言解讀肺癌、乳腺癌等10大高發癌種的防控要點;(四)《知曉致病因,防癌我先行》青少年健康手冊啟動編寫,首創“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的科普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艷濤教授強調,“科普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科技與科普的協同作用,正在為腫瘤防控注入新動能。通過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大數據預警系統,基層醫療機構首次具備了精準早篩的能力。”
在人工智能專家與臨床醫生展開跨界對話環節,田艷濤教授展示的“智慧防癌系統”令人耳目一新:該系統通過整合健康檔案、腫瘤登記、環境監測等多源數據,能精確計算出個體患癌風險值,并生成個性化防控方案。“當AI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健康風險,科普就真正實現了‘千人千面’。”他演示的案例令人振奮——浙江試點地區應用該系統后,高危人群早診率提升40%。
會議尾聲,樊代明院士舉起一張“帶瘤生存20年”的老患者照片:“這位老人用親身經歷證明,癌癥并非絕癥代名詞。通過整合醫學手段,我們完全能實現‘攻守同謀’——既精準打擊病灶,又系統調理機體。他的“善待腫瘤”理念引發全場共鳴,“建立癌癥患者生命質量評估體系,讓‘帶瘤生存’更有尊嚴地生活。”
從院士專家的科研攻關,到社區醫生的科普宣講;從AI系統的精準篩查,到患者家庭的抗癌互助,這場關乎生命的戰役,正在書寫 “健康中國” 的壯麗篇章,更標志著我國腫瘤防治從“治療中心”向“整合防控”的戰略轉型。隨著政策、科技、社會力量的深度融合,“全民參與、全程管理”的防癌格局正加速形成,為“健康中國2030”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