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版《江蘇省米其林指南》在南京發布,其中36家必比登推介餐廳(南京16家)主打“平價美味”,成為榜單一大亮點。這之中有不少是南京市民從小吃到大的“心頭好”。這些“大隱隱于市”的小店如何抓住“世界胃”?現代快報星探米其林首站探訪芳婆糕團店,和店主史芳婆聊聊她的生意經。
“沒有其他竅門,就是真材實料”
4月18日凌晨3點半,位于南京王府大街50號的芳婆糕團店,早已亮堂堂了。店主史芳婆正帶著店員們忙碌著,大家分工有序,制作著烏飯團、糖芋苗、酒釀元宵……不一會兒,香氣就滿店繚繞。
“我們每天凌晨兩點半就起床來店里了,為的就是保證顧客一大早就能吃上熱乎的早飯。”史芳婆說,烏飯葉前一天晚上就要挑選、清洗、打碎,然后和糯米、水一起浸泡至第二天凌晨,糯米就會染成青黑色,蒸煮后泛著油亮光澤。
凌晨4點,第三鍋烏飯出爐,小店也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他們或是剛下夜班的上班族,或是來南京“特種兵”旅游的大學生。王同學就讀于鄭州某大學二年級,她拎著行李箱,剛下火車便趕到這里,點了一份糖芋苗:“我在做南京旅游攻略時,看到很多帖子在推這家店,就來了,確實便宜、好吃、量大!”
5點半,小店門口開始排隊,不少都是老顧客。“這家店開了多少年,我們就吃了多少年。”早起晨練的一位阿姨吃著碗里的辣湯說,家里老的少的都喜歡吃芳婆家的早飯,“每天晨練完都會來吃早飯,順便給家人買早飯。”
很多人都問芳婆生意這么好,有沒有什么訣竅,芳婆爽朗地笑稱:“都是一些普通的食材,沒有什么竅門,就是真材實料。店里原材料都是我進,質量不好肯定是要退回去的。”
扁擔攤挑進“米其林”榜單
史芳婆今年72歲,回憶起這四十多年的生意經,她說得最多的就是“謝謝”。
1977年,她從溧水老家來到南京主城生活,“我那個時候什么也不會,就想著要賺點錢補貼家里。”鄰居會蒸兒糕的手藝,她就跟著后面學,學會了干脆挑起扁擔走街串巷賣。
幾年后,史芳婆有了固定的攤位。“那時候我煤爐生火就學了兩個月,在那之前我都沒見過煤爐,全靠街坊鄰居手把手教。” 史芳婆說,之前光顧扁擔攤的顧客都來捧場,生意就這樣越來越好。
到了20世紀90年代,王府大街拓寬,她擁有了自己的小店。史芳婆對店內的食品質量要求嚴格,每一款都經過她成百上千次地制作調味,店員吃了都說好吃才能上架售賣。這些年,她也一直不斷適應新的市場需求,對配方進行改良。
就這樣,芳婆糕團店的名氣越來越響,除了南京的新老顧客,全國各地的顧客都來了。“我真的很幸運,這一路走來有很多好心人幫助,一輩子都忘不了。”
“生意這么好,有沒有想過開一家分店?”芳婆搖搖頭,“我年紀大了,精力有限,顧不過來,只想認認真真做好手上的事情。”
“既開心,也有壓力,做得不好的地方希望大家包容”
進了江蘇省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榜單,芳婆感到很驚喜,“當天有顧客來告訴我,還有記者來采訪我,我才知道我們小店也進了米其林。”她坦言,此前都不知道“米其林”是什么,還是顧客們給她科普了一番。
如今,江蘇省米其林指南的立牌已經放在了店里最醒目的地方,芳婆覺得既開心,也很有壓力,怕名氣大了以后自己做不好,這樣對不起以前幫助過她的人,也對不起遠道而來的顧客。“我的年紀也大了,如果大家覺得在管理、服務等方面有做得不好的地方,還要麻煩大家別太計較,一如既往地幫助我、關心我、照顧我,謝謝!”
當天中午1點,芳婆糕團店的早點大半已售罄,仍有遠道而來的游客在門口拍照打卡。忙碌了一上午的芳婆又拿起了手機,接著供應商的電話:“嗯嗯,我在店里,你們快到了打我電話,記得給我新鮮一點的!”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尹翼星/文 丁碧軒/攝 尹翼星 /后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