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ID: wuxiaobopd),筆記俠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公眾號授權。 責編 | 賈寧 排版 | 拾零 第 8915 篇深度好文:4992 字 | 15 分鐘閱讀
宏觀趨勢
筆記君說:
關稅戰下,“元首外交”成了關注焦點。
上周,最高領導人連續走訪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個東南亞國家。
財經評論員劉曉博撰文指出:當前,重點實施“周邊戰略”,跟歐洲形成關稅聯盟,再加上非洲戰略、南美戰略,中國就可以穩住外貿基本盤,還可以有所增長。
對中國企業家而言,這也是一次企業轉向“生而全球”的好契機。
以上述東南亞三國為例,走訪期間,雙方總共簽署超過105份雙邊合作文件,在當前國際秩序和經濟全球化遭受沖擊的背景下,此次的"商業訂單大禮包"可以說是給中國企業出海找了三個“鐵桿隊友”。
其中,越南45份,涵蓋互聯互通、人工智能、海關檢驗檢疫、農產品貿易、文化和體育、民生、人力資源開發等領域。
馬來西亞和柬埔寨,均為30多份,前者涵蓋數字經濟、服務貿易、“兩國雙園”升級發展、聯合實驗室、鐵路、知識產權、農產品輸華、大熊貓保護等領域;后者涉及產供鏈合作、人工智能、發展援助、海關檢驗檢疫、衛生、新聞等領域。
今天的文章,我們將從經濟實力、外貿特征、產業模式三個方面詳細拆解這三個國家的“人設”,給企業家探索出海提供一份實用的“出海攻略”。
一、柬埔寨:低成本“代工廠”
柬埔寨,國土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大概相當于中國廣東省的陸地面積,但其海岸線僅為廣東省的十分之一,約460公里,集中了31個沿海港口。
每每講到出海東南亞,柬埔寨通常是被一筆帶過的“小透明”:整體經濟體量較小,仍屬于中低收入國家;產業以服務業主導,外貿依存度高;國家總體科技實力較弱,缺乏大型科技企業等等。
上海開通直航柬埔寨航線
但這并不妨礙柬埔寨被研究機構視為“亞洲經濟新虎”。
2024年,柬埔寨的GDP約432.4億美元,經濟增速預計超過6%。人均GDP從2000年的310美元,已增長至2024年的2713美元,快趕上中國2007年的人均GDP水平。
實際上,在2023年8月,柬埔寨就已宣布實行“五角戰略”,并計劃讓自身在2030年成為中高收入國家、2050年成為高收入國家。
所謂五角戰略,指的是發展人力資源、實現經濟多元化和提升競爭力、發展私人領域和促進就業、增強抵御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大方面。
要實現這一雄心壯志,人口紅利是它手中的一張“王牌”。2024年,柬埔寨總人口約為1763.8萬,人口增速在東盟國家中位列前茅,出生率和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8.97‰和2.17,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東北證券數據顯示,柬埔寨的年齡中位數僅為25.6歲,超過60%的人在35歲以下。這使得柬埔寨的勞動力人口供給充足,勞動參與率高達83.7%,遠高于其他東盟國家,失業率也僅為0.4%。
同時,柬埔寨也是亞洲用工成本最具競爭力的國家之一,據CDC統計,柬埔寨每月最低工資水平僅192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00元。
可以說,這里的勞動力年輕、活躍且低成本,簡直是代工廠的“夢中情工”。
不過,有優勢就有挑戰。柬埔寨的勞動力雖然“高供給”,但“低技能”問題也很突出。
有統計數據顯示,柬埔寨的無技能工人占比高達60%,初級技能工人占比30%,高技能工人則不足10%。國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也偏低,識字率和高等教育入學率均在東盟國家中墊底。
也就是說,“高端活兒”還是得靠外籍兄弟,本土工人大部分都在“搬磚”,主打一個“基礎人力供應”。
我們再進一步聚焦看中柬合作,在2023年兩國領導人提出的“鉆石六邊”合作框架下,雙方的合作越發緊密。
投資方面,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3年中國對柬埔寨直接投資13.8億美元,同比增長118%。2024年,中國在柬投資占柬埔寨外國直接投資(FDI)的近半數,達到34.3億美元。
從高速公路、電網、通信基礎設施,到紡織、產業園等,“中國造”已深度融入柬埔寨的經濟肌理。
對外貿易方面,中國已經連續13年成為柬埔寨最大貿易伙伴國。柬埔寨海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柬貿易額達151億美元,同比增長23.8%。
2025年一季度,我國對柬貿易額333.3億元,連續6個季度增長,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農產品直接承包了我國自柬進口總值的1/4,總金額9.8億元;紡織品則是扛起我國對柬出口34.3%的江山,達到101.4億元。
另外,從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件事:一是美國是柬埔寨最大的出口市場,服裝是核心出口產品;二是柬埔寨在對外貿易上的“兩張王牌”是農業與制造業。
農業方面,柬埔寨是全球第九大稻米出口國,產品主要銷往中國、日本和歐盟;亦是全球第五大橡膠生產國,主要出口至中國和歐盟。
制造業方面,紡織服裝和電子組裝是兩大招牌。一方面,柬埔寨是全球第二大服裝出口國,聚集了H&M、Nike、ZARA等品牌的中資代工廠,主要銷往美國(30%)、歐盟(25%)和日本(20%);另一方面,三星、LG等企業在當地設有工廠,也以來料加工出口為主,90%以上產品銷往中國、美國和歐盟。
再說回中國企業出海,如果中國企業想要在柬設廠或投資,不妨可以看看大家“抱團合作”的中資經濟特區。
目前,在柬埔寨設立的中資經濟特區共6個,包括西港經濟特區和浙江國際經濟特區、齊魯經濟特區、桑莎經濟特區、斯努經濟特區和中柬金邊經濟特區,享受當地稅收優惠。
其中,被譽為“中柬務實合作的樣板”的西港特區最具規模,累計引入企業和機構202家,創造就業崗位3.2萬個,涵蓋服裝、五金、建材、化工等產業。
整體而言,柬埔寨的核心優勢在于其較低的人力成本和稅收優惠等,短板則在于基建落后、產業鏈不完整、本地配套能力弱等。對于柬埔寨自身而言,附加值低、外資占比高、環保壓力大都是制約其長期發展的因素。
二、馬來西亞:先進制造業戰略合作伙伴
馬來西亞是一個小而開放的經濟體,國土面積33萬平方公里,2024年人口總數約3556萬,GDP總量約4655.4億美元,人均GDP約1.24萬美元,經濟總量在東盟國家中排第六。
從中國企業出海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最特別的地方在于,它是東盟里最親中的國家。
對于馬來西亞而言,中國是其最大的貿易伙伴。
從進出口國別看,根據RCEP和海關總署數據,馬來西亞最重要的出口國家為新加坡(15.3%)、美國(13.2%)和中國(12.4%),最重要的進口國家為中國(21.6%)、新加坡(12.1%)和美國(9.2%)。
2024年中馬雙邊貿易額達2120.4億美元,同比增長11.4%,約占馬來西亞對外貿易總額的1/3。
從進出口產品結構看,電氣和電子產品、石油產品、液化天然氣、棕櫚油、機械和設備、鋼鐵產品、橡膠和橡膠制品等,都是馬來西亞對外出口的拳頭型產品,其中電子電氣產品占出口總值的35.9%。
而如果我們把視角轉換到中國,馬來西亞是中國在東盟的“頭號供應商”。
2024年,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金額居東盟國家第一,達到1105億美元,同比增長7.4%。其中,集成電路、計算機及其零部件、棕櫚油和塑料制品等是“爆款進口貨”。
當然,于中國而言,馬來西亞的市場潛力不止于此。
從消費端看,馬來西亞是東盟第四大消費市場,人均消費支出僅次于新加坡。
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5—2023年,馬來西亞居民消費總量由1694億美元增至2392億美元,年復合增速達4.4%;同期人均消費支出由5528美元增至7166美元,年復合增速達3.3%。
有意思的是,馬來西亞居民還屬于超前消費的“月光族”。2023年馬來西亞人均消費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05%,為東盟主要國家中最高。
此外,馬來西亞的消費人群也比較“潮流”和“年輕”。根據統計數據,馬來西亞城市化率79%,人口年齡中位數32.8歲,Z世代占比24%,Alpha世代占比19%。
說回到這一次的國事訪問,中馬“再續前緣”,聯合聲明構建高水平戰略性命運共同體。這意味著雙方未來在先進制造、人工智能、量子技術、軌道裝備、航空航天、核電等領域,將解鎖更多新的合作點。
這也映射了馬來西亞當前的產業優勢和產業帶發展情況。
具體來看,制造業約占馬來西亞GDP的1/3,其中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石油天然氣、食品加工和橡膠制造是重要支柱產業。
這些產業在不同地區的發展也各有側重。比如北馬經濟走廊著重發展電子電氣、先進制造、現代農業、高級服務業、物流等產業;中部地區則聚焦區域服務中心、先進制造、金融和專業服務、物流、數字經濟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封測基地,全球第六大半導體出口國,電子出口占制造業總出口的約65%;中國進口芯片的第三大來源地就是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半導體工廠
位于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更是被稱為“東方硅谷”,是全球第五大芯片生產中心,在電子、半導體、航空航天、汽車零部件等領域擁有強大的制造基礎。
總之,在中國企業的出海征途中,馬來西亞可以說是技術+消費的“高附加值戰場”,親華政策+半導體封測實力+人均消費7166美元的“月光族”市場,讓它成為中企技術合作和消費滲透的首選。
三、越南:全球產業鏈共振的關鍵中介市場
如今的越南,正在發動一場四十年來的大變革。兩個動作,可謂“大刀闊斧”。
一是把省級行政單位數量減少50%左右,地方機構數量減少70%以上,這意味著越南將有10萬公職人員失去“鐵飯碗”,而省下來的財政支出將用于基建和教育。
二是瞄準教育,從今年9月開始在全國推行15年免費教育,覆蓋幼兒園到高中的所有學段。
不止于此,越南的“雄心”還體現在其將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從6.5%—7.0%上調至8%,并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目標是到2045年躋身高收入國家行列。
實際上,越南此次的重大變革,是它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以及科技浪潮沖擊下的關鍵一搏。
作為一個“出口導向型選手”,GDP出口依賴度高達80%,如今的越南之于全球產業鏈而言,是關鍵的中介市場。
如何理解?
根據Wind數據,越南2023年進出口TOP10的國家中,中國是典型的逆差國,美國是典型的順差國。越南通過與中國大陸、韓國、中國臺灣及日本在生產和貿易環節的分工協作,最終實現對美國的大規模出口和貿易順差。
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需求也會通過越南傳導至中國,從而形成了一個“全球產業鏈共振”的格局。
這里的核心方式就是中國通過出口、海外建廠等方式進行產能轉移,主要集中在電子、服裝、電力等中游產業鏈,同時會向上傳導至化工產業鏈。
我們可以從數據中找到這一趨勢。
2024年,中國對越南進出口貿易總額約2612.2億美元,為近三年來新高。其中,出口額1622.8億美元,進口額989.4億美元。而且中國對越出口額仍在快速增長,據海關總署最新數據,2025年1—2月,中國對越南出口248.62億美元,同比增長14.4%。
在越南建廠的中國企業,也已在海外形成規模收入。根據代表性A股企業年報,部分風電光伏企業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
廣發證券調研數據還顯示,與國內制造業企業正在經歷資本開支收縮不同,出海越南的企業普遍反饋在手訂單飽和,產能利用率較好,有明顯的擴張意愿。
此外,中越雙方的在地化合作也在進一步加深。目前,中資企業在越南投資建設的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共6個,如龍江工業園、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鈴中加工出口區、海河天虹工業區、越南仁會康洋工業園等。
其中,龍江工業園是中國在越南唯一的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享受越南政府給予的稅收優惠政策。入園企業自有營業收入之年起享有15年的所得稅優惠期,優惠稅率為10%(企業所得稅正常稅率20%);自盈利之年起前4年免企業所得稅,之后9年稅率減半。目前,入園企業35家,中國企業占比約60%。
總的來說,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越南不僅是一個“出海”的跳板,更是一個連接全球市場的戰略要地。
最后,當全球產業鏈加速洗牌,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這三個東南亞國家,已悄然織就了一張中國企業出海的“黃金羅網”。
這既是一場“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布局,更是一次“以合作破壁壘”的全球突圍。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比如柬埔寨的基建短板、馬來西亞的產業升級壓力、越南的未富先老等問題,都需要企業以本地化智慧破局。
參考資料:
1.《東盟專題系列1——東盟十國經濟概述》,東北證券
2.《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2024年版):柬埔寨》,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中國駐柬埔寨大使館經濟商務處
3.《東南亞國別消費研究:馬來西亞:相對發達經濟體,現代渠道主導零售市場》,海通國際
4.《“國別研究”系列報告(一),越南見聞:見微知著,中國出海的東南亞縮影》,廣發證券
5.《國別研究系列:越南市場10問10答》,廣發證券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