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每天都過得特別累?
早晨一起床,先催著孩子穿衣服、刷牙洗臉,叮囑他書包里該帶的東西;
下午放學回家,又開始催著寫作業,盯著寫完每一道題;
等到了晚上,擔心他玩手機,忍不住偷偷看幾眼。
好像一天到晚,嘴就沒停過、心也沒安穩過。
我們不是不知道這樣管著累,可更怕的是,自己不管,孩子就學不好、交壞朋友、連基本的生活也照顧不好。
但你有沒有想過,有時候我們越操心,孩子反而越不上心;我們盯得越緊,他反而越沒出息?
一個有遠見的媽媽,從來不是管得多,而是懂得管得少、管得巧,給孩子留出成長的空間。
尤其是以下3件事,越是不管,孩子越有出息。
一:學習的事,別盯得太緊
有位媽媽說,她兒子明明很聰明,就是不主動學,每天非得追在屁股后面盯著寫作業。
經常是孩子一拖再拖,媽媽的情緒也一爆再爆,原本半小時能寫完的作業,最后硬是折騰了兩個小時才搞定。
孩子委屈,媽媽更心塞,甚至常常覺得自己就像個討人嫌的“監工”。
為什么她那么努力地盯著孩子學習,成績反而上不去呢?
其實,不是孩子不會學,而是她的“盯”,讓孩子徹底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他慢慢形成了一種習慣——反正媽媽會提醒、會催促、會替他擔心,那他干嘛還主動呢?
學習這件事,永遠逼不出來,真正好的學習狀態,一定是孩子自愿、自覺、自發的。
二:交朋友的事,別管得太多
不少媽媽都覺得,孩子交什么朋友,自己必須看著點,尤其擔心孩子跟調皮搗蛋、成績差的同學玩。
于是,孩子剛一說起哪個同學,媽媽的警覺性馬上就起來了:“那個同學成績不好,以后少跟他玩!”
孩子不服氣,又不敢跟媽媽頂嘴,于是開始偷偷摸摸,手機設置密碼不讓看,和朋友出門也不愿意再告訴家長具體的去處。
我們以為,這樣管著是在保護孩子,但實際上,只是讓孩子漸漸把我們當成了敵人。
你越反對,他越覺得跟那個朋友玩才是正確的事。
因為他開始覺得,自己被限制了自由,越是被管著,就越想反抗。
事實上,朋友這件事,從來就不是我們能幫他選的。
真正的社交能力,不是靠父母禁止或篩選交友對象培養出來的,而是靠孩子自己去體驗、去感受、去判斷。
三:生活的小事,別總是包辦
有個媽媽,孩子小學二年級了,她還要每天給孩子穿衣服、穿鞋襪。書包也是她檢查、收拾、整理的。
結果有一天,媽媽有事不在家,家里就徹底亂套了。
孩子早上光穿衣服就折騰了半小時,去到學校,才發現這也沒帶、那也忘拿,完全不懂得照顧自己。
媽媽一邊怪孩子不懂事,一邊繼續幫他整理、包辦一切,最終惡性循環。
媽媽越是幫著做,孩子就越不愿意學。
其實生活的小事,我們越替孩子操心,他越不會成長。
孩子的自理能力,永遠不是天生的,而是要我們刻意訓練、慢慢放手的。
不要覺得孩子笨手笨腳,看著難受就親自出馬——你越是看著難受、插手幫忙,他就越不會成長。
我們放手得越多,孩子就越早地知道,自己必須為自己負責。
這次襪子穿錯了、下次衣服穿反了又怎么樣呢?沒有幾個孩子是一下子就學會照顧自己的。
真正有智慧的媽媽,從來不是包辦孩子的生活,而是懂得適時退一步,讓孩子自己經歷成長路上的磕磕絆絆。
四:“不管”,并不意味著放任不管
“不管”,并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我們換個方式,教會孩子如何主動成長。
①學習這件事,你別盯,但可以引導
我們不天天催作業,但也別完全不管。
比如,咱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每天晚上幾點到幾點專門用來寫作業,其他時間就讓他自由安排。
一開始,他可能會磨蹭,沒事兒,咱別催,也別生氣,就提醒他:“咱說好的6點前作業寫完,能做到吧?”
如果他自己安排好了,就夸夸他,別嫌夸得多:“你今天效率不錯啊,看來你自己安排比媽媽盯著更管用!”
再一個就是,別他一有問題你就沖上去解決。
我們試著問問他:“這道題你怎么看?咱倆一起研究一下吧!”
慢慢地,他就會發現學習這事兒其實沒那么煩人,自己解決問題更有成就感。
②交朋友的事,你別管,但可以偷偷教
我們要是真不放心孩子的朋友,也別上來就反對,那樣他越聽越反感。
咱可以換個方式,平時聊聊天時隨便說幾句:“我看你那個朋友挺開朗啊,就是有點喜歡說臟話吧?”
孩子可能會多說幾句,你就趁機聊聊,怎么判斷朋友靠不靠譜。
再比如,他哪天回來不高興了,你別急著教育他,直接聊聊:“咋了?朋友吵架了?能跟媽媽說說嗎?”
然后你可以講講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怎么跟朋友相處,遇到問題怎么處理。
就是這么閑聊天、拉家常,孩子反而聽得進去,不知不覺地也就學會怎么看人、怎么跟朋友相處了。
③生活的事,別包辦,但可以手把手教
孩子不懂收拾書包、穿不好衣服,我們千萬別急著幫他做。不然,我們越做,他越笨。
一開始,我們可以帶著孩子慢慢做,做一兩遍給他看,然后鼓勵他:“來,你自己試試,媽媽就在旁邊看著呢!”
哪怕他搞錯了,也別直接批評,就逗他一下:“哎呀,衣服穿反了!是不是流行新款啊?”
笑一笑,孩子也就放松了,下次自然記得更清楚。
每周還可以給孩子設一個小挑戰,比如:“這周咱學會怎么疊衣服,下周咱再學學怎么洗襪子,行不行?”
他做好了,就好好夸:“我家寶貝真棒,原來這么能干!”
我們用這種輕松的小方法,慢慢放手,孩子也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能干。
總之,培養孩子的成長能力,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巧妙引導、鼓勵并適時放手,而不是一味地替他操心。
真正有智慧的媽媽,會用心幫孩子“筑梯子”,而不是替孩子“爬梯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