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瘋了!
最近,杭州的科技公司直接沖到清北門口“搶人”:歡迎畢業來杭州。西湖的水,不僅養人,還養代碼。
發現沒?大佬們早就看明白了:關稅戰和卡脖子沒啥好怕的,關鍵是要科技在手,人才我有!
厲害的企業都在爭搶“未來人才”,厲害的學校忙著培養“未來人才”。
海淀這所人附系學校太會了,直接把研學活動“卷”出了新高度,讓未來人才從世界的大課堂走出去。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九年級直升班的“杭州六小龍”研學之旅,就是一場“把世界當課本”的奇妙旅程。
好的教育,不就是要讓孩子多經歷、多體驗、多見識么?而當下最重要的見識,不就是擁抱新科技么?
值得關注的是,參加這次研學活動的是人航第一屆九年級直升班。這群“別人家的孩子”,少了中考的束縛,多了高效的學習活動,看上去一個比一個自信,一個比一個有精氣神。
也許,人航直升班的優勢,正在于給孩子足夠多的見識,足夠高的平臺,足夠和諧的環境。
也正因如此,這所今年才迎來首屆高中畢業生的年輕學校,已經連續三年普高錄取分數線穩居海淀前十,且位次節節攀升,成為海淀北部當之無愧的黑馬校。
那么,在這所擁有人大附中基因的學校就讀直升班,究竟會有怎樣一番體驗?
01
把科技焊死,把人文盤活
當腦袋里塞滿硬核科技,心底也要留一處人文的柔軟。
左手和機器人擊掌,右手觸摸烏鎮的溫婉與寧靜;眼前是六小龍生活展示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身后是浙大和市井煙火的河坊街——
這場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杭州六小龍”研學,注定在孩子們心里催化出奇妙的化學反應。
陳炳新的感受最白:“我們都十分開心、愉悅!”
劉力華很文藝:“在杭州研學,我像一只飛鳥,穿梭在浙大湖水的瀲滟波光與浙大食堂的裊裊香煙間。”
翁翰瑜有一些小激動:“相較于春游漫步,更多的是擁抱未來。”
田屹辰有那么一點得意:“我親手操控了機器人和機器狗。”
張博楠的收獲更顯理性:“我感受到前沿科技與歷史文化。”
趙芮涵的話振奮人心:“人工智能和AI技術引領風潮,我們也該爭做時代的弄潮兒。”
33個孩子,33種成長剪影,共同拼成了人航直升班的模樣。
在杭州機器人小鎮,歌唱機器人用算法一展歌喉,繪畫機器人舞動機械臂揮毫作畫,孩子們直觀感受到科技與藝術的驚艷融合。
在六小龍生活展示館,孩子們指揮機器狗完成高難度的跑跳、翻轉,在小組比拼的笑聲里,感受到智能交互系統的精妙。
在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抬頭看“仙劍” 無人機掠過天空,低頭見機器狗在腳邊撒歡,書本里的人工智能在那一刻具象化了。
人航始終認為:
與其給學生講“卡脖子”,不如講“造芯片”,更不如帶他們去浙江大學國際科創中心,看一看芯片如何成為了現代生活的“神經中樞”。
與其講“關稅戰”,不如講“做強自己”,更不如去阿里巴巴捕捉商機,再撰寫一份企業計劃書。
真正的教育,是給學生心里埋下一顆科技與人文共生的種子,再提供一個適度寬松的環境,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充分解放。
就像人航校長周建華說的那樣,“讓社會成為我們的教科書,世界成為我們的大課堂”。當孩子們跳出書本,在研學中、實驗里、項目中感知并創造新東西,這不就是最好的“解放心靈”么?
02
是什么讓直升班的孩子集體開大?
人航強調,既要解放心靈,也要解放學習方式。
就像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和宇樹科技王興興的成長故事所揭示的,在自由寬松、允許試錯的環境里,創新的種子更容易破土抽芽。
直升班正是這樣一塊試驗田——沒有中考壓力,學生可以純粹為了興趣,把時間花在更帶勁的事情上。
喜歡化學的陳炳新,經常追著化學老師尹文霞聊魯米諾反應、銀鏡反應、濃硫酸與銅的反應。“我還自學了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尹老師總是耐心地解答我滿腦子的問號。” 陳炳新說道。
在這里,“學習”被重新定義。
課上為了一個結論爭得面紅耳赤,課后組團死磕一道難題。課余時間也不閑著,今天聽航天專家講衛星發射,明天跟行業大咖請教職業規劃。用寧子萱的話說,“每天都充滿新的期望。”
除了學習知識,更難忘的是那些溫暖的瞬間。
“世界很大,但最美的風景永遠是你我同行。”相思琪請假那天,其他同學把代領的練習冊和卷子整整齊齊地裝好送去傳達室;田屹辰身體疲乏時,同學們主動幫忙做值日;劉珺怡的生日趕上了杭州研學的閉營晚會,全班突然合唱起生日歌,還第一次分享了同一個蛋糕。
身處這樣一個溫暖互助的大家庭,每個孩子都擁有了更多的底氣和力量。
徐江雨笑著說:“曾經的我是斷然不敢暢想有朝一日能于臺上當眾歌唱的。”
當然,挑戰也不少。
直升班的課程進度快、內容密度高,每天需要高效吸收大量知識。劉珺怡坦言:“這種‘學業+能力’的雙線模式,逼迫我跳出舒適區。”
但直升班的“卷”,帶著互幫互助的溫度。
“我們在競爭之外更有合作。這種氛圍下,壓力轉化為動力。累,但能跑更遠。” 劉珺怡說道。
對于家長來說,最放心的莫過于每個孩子都會被老師關注,而且管理還特別人性化。
物理老師胡芊芊為缺課學生午間單獨補課,數學老師王琦針對學生問題進行個別輔導。
狀態低迷時有人約談,生病在家時有人安慰,就連課后的面批也十分耐心,給足學生幸福感!
人開心了,花草在眼里都會變美。
寧子萱就發現,“校內生機勃勃生長著的花草樹木,也綻放出最熱烈而又真摯的情感。”
03
意外來襲,驚喜暴擊!
聊起選擇人航直升班,李瀟鋆脫口而出“是個意外”。
這個在人大附中讀書的男生,本來信心滿滿沖擊本部直升班,卻在道法科目栽了跟頭,與本部失之交臂。
來不及失落,第二個意外又接踵而至——媽媽瞞著他在志愿表上填了人航。
“接到學校電話半小時后,我做出了目前為止最重大也最正確的決定。” 他笑著回憶道。
“來到新學校后,我很快發現這里的環境、老師和同學超出預期得好。生活中總是充斥著各種意外,學會接受意外并勇于嘗試,沒準意外帶來的就是驚喜。”
這場“意外”的背后,也藏著中考改革的政策動向。
據了解,北京高中升學正逐漸減少單純靠考分升學的人數比例,增加多元渠道,鼓勵教育集團建立連續培養機制。
初三學生第一學期末通過選拔后有機會直升高中,選拔標準大多會綜合考量初三上的期末成績與初一初二的大考成績。
人航書記馬靜透露,簽約第一屆人航直升班的多為區排5%-10%的學生,還有7位最頂尖的孩子進入了本部直升班。
可以說,直升既為集團校留住了優秀生源,也讓偏科卻有潛力的學生規避了中考分數的不確定性。而提前接觸高中銜接課程,思考選科規劃,也可以得到相對寬松的試錯空間。
馬書記進一步強調:
理科知識體系連貫,早半年銜接不是搶跑,而是給思維躍升留出緩沖期,更有助于創新人才的成長。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對首屆直升班特別“寵愛”。
拋開這次杭州研學由馬書記親自帶隊不說,人航的直升班單獨編班,教室與高中部同層,授課老師全部來自高中實驗班,課程設置包含初中課程、高中銜接課程,尤其強調高中課程的融合與滲透。
“今年秋季升入高中后,直升班還會迎來有史以來的最強師資。” 馬書記笑著賣起了關子,“到時候打開‘師資盲盒’,肯定又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文 | 京教君
素材來源 |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提供
1
1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