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5未來地球: 科學與應用大會”在江西省景德鎮市正式開幕。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主任溫迪·布拉德蓋特說,“未來地球計劃”通過聯結全球科學家,共同開發應對地球緊迫挑戰的知識體系。中國科研群體在此使命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方的研究成果為IPCC報告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提供了重要支撐,深化了我們對氣候韌性的認知,推動了風險與冰凍圈研究領域的發展。
“跨學科、跨國界、跨文化的深度合作,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地球系統的認知,更持續為政策制定與實踐創新提供科學支撐。”溫迪·布拉德蓋特說。
“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委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在開幕式致辭時說,自2014年以來,中委會秉承以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使命,推動科學探索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為目標。中委會還架起了國際合作橋梁——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到全球可持續研究與創新大會等,中國科學家在百余場國際會議上發出中國聲音。中委會打破學科壁壘,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研究網絡已有6個落戶中國。從冰凍圈監測到生態保護,從城市健康到糧食安全,水-能源-糧食關聯研究轉化為政策實踐;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氣候適應試點等等,惠及成千上萬的城鄉居民。
“面對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共同的挑戰,國際合作與科學行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書面致辭中說,“今天,我們更需以命運與共的胸懷,將承諾轉化為行動。氣候變化是現實危機,人類行動刻不容緩。團結合作是唯一出路,科技創新是關鍵動力。”
他呼吁,以本次大會為契機,凝聚共識、深化合作,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清潔、美麗、永續的地球。
世界氣象組織主席阿卜杜拉·艾哈邁德·阿爾曼杜斯高度贊揚了中國氣象系統的快速發展及其對世界氣象組織的重大貢獻。他說,中國不僅通過其廣泛的地面站和氣象衛星網絡在加強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多災種預警系統和國家溫室氣體監測系統建設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經驗,這些努力為其他會員國落實世界氣象組織決議和倡議提供了典范。
未來地球計劃(Future Earth,FE)是一項由國際科學理事會和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發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環境署等組織共同牽頭組建的大型科學計劃。“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Future Earth,簡稱CNC-FE)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組建,成員包括自然科學界頂級學者,同時吸納工程、社會科學、媒體等領域專家,以及政府決策機構、企業等跨部門參與者,共計90余位委員。自2014年3月成立以來,CNC-FE積極推動利用國際資源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為我國應對全球變化挑戰和向可持續發展轉變提供跨學科集成研究。
本次大會由中委會主辦,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未來地球計劃”全球秘書中心(中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江西省氣象局、景德鎮市人民政府等單位承辦。
“2025未來地球:科學與應用大會”圍繞地球系統科學在應對氣候變化、環境與健康、生態文明、金融保險、低碳經濟等多個前沿領域的應用展開深入交流與研討,邀請國內外知名院士、專家分享地球系統科學應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4月23—24日同期舉辦30余場分會,設立科學界、決策者、企業界、新媒體、青年學者和女科學家研討交流專場,涵蓋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氣候變化適應與應對、生態修復與治理、人工影響天氣等多個熱門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