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余亮參加靖江市政協“容湖講堂”活動。(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龐余亮
江蘇省靖江市政協副主席、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家。
龐余亮出生在江蘇興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等到師范畢業后分配到鄉村學校,他又是最小的老師。
在一次訪談中龐余亮談道:“‘小’是我的生命常態,‘小’也讓我看世界的眼光不一樣。”
“小”先生
在龐余亮看來,“小”自有好處。
鄉村學校的黑板前沒有臺階,為了看到教室后排,龐余亮一邊講課一邊在教室里來回轉,孩子們就如同向日葵般轉向他的方向,可愛的小臉彌補了龐余亮沒有“跳出農門”的心理落差。
也因為“小”,寂靜生長的龐余亮有了更多仰望世界的時間。他看到跳大繩的女生、擠暖和的孩子、扛冬瓜的家長,看到“串門”的晚飯花、夜晚醒著的合歡花、少年指尖的青草汁,也看到月亮的笑聲、黑板上的游動光斑……這些都匯聚成“愛與美的紙上課堂和操場”,化作“賢善”和“性靈”的《小先生》,在魯迅文學獎中和評委們相遇。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揭曉,龐余亮創作的《小先生》獲評散文雜文獎。同年11月20日,“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舉行,龐余亮在獲獎感言中說:“感謝魯迅文學獎找到了我,更要感謝我們面前這個偉大的時代和火熱的生活。”
《小先生》之后,龐余亮相繼創作《小蟲子》《小糊涂》,形成“小先生三部曲”。觀照童年與成長,龐余亮還創作了兒童文學作品《小不點的大象課》《神童左右左》《躲過九十九次暗殺的螞蟻小朵》《看我七十三變》等。
“偉大的時代和火熱的生活”持續滋養著龐余亮。鄉村教師、魯獎作家,這兩種身份又神奇地注入在龐余亮的履職中。他成為在靖江市政協“書香政協 悅讀馬洲”履職品牌的重要文化引領者。
在靖江,“一票難求”的故事成為美談。靖江市政協連續20多年舉辦名人名家講座,在龐余亮的邀請下,一批專業領域卓有建樹的大家來靖做客講座。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主編、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施戰軍講解《西游記》,著名評論家、作家、書法家王干暢談經典名著《紅樓夢》的前世今生,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亞中漫談《水滸傳》,讓市民爭相聆聽。由于需要票務預約,不少市民嘆息“一票難求”。
不過,大家總有機會聆聽龐余亮的分享,“書香政協 悅讀馬洲”讀書分享會、“政協委員進校園”主題活動、“書香靖江”讀書節……總有機會遇見他、看見他、聆聽他,感受“小先生”廣袤的精神世界。
靖江市政協委員崔宇峰珍藏著許多龐余亮的“珍貴瞬間”。作為一名影視工作者,崔宇峰打造了靖江本土閱讀欄目《最美薦書人》,其中一期節目邀請龐余亮作書籍推薦。
“當時因為工作壓力,我非常焦慮,但是在拍攝龐余亮講述《邊城》時,我注意到,所有人包括場務都在安靜聆聽。”崔宇峰說。他還記得龐余亮在拍攝現場和他說的一句話——當你覺得煩躁、找不到方向的時候,不如放一放,去看一本書。
現在,崔宇峰帶領他的團隊定期閱讀、分享感悟,而且從不錯過龐余亮的每一場閱讀分享會。原本偏愛詩歌、散文的他對靖江本土文化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依托國光口琴的紅色故事,他導演了微電影《追光》,以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大使命
文化效應源源不斷,龐余亮積極引導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踴躍參加讀書、薦書、講書、評書等活動,在當地引領“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良好風尚。
這幾天,靖江市政協委員張人鑒正計劃舉辦新一期的麗園小雅集。此前的活動中,麗園小雅集舉辦過書法、茶藝交流,也邀請了本土民謠歌手、相聲演員現場演出,將書法、相聲、音樂等多種活動形式融合到一起,讓大家展開沉浸式文化之旅。“加入靖江市政協的大家庭后,感受到了濃郁的書香氣息,因此萌生了舉辦雅集的想法。”張人鑒介紹,政協委員們出謀劃策,共同打造了充滿溫度的文化圖景。
“書香政協”影響力日漸擴大,成為靖江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取得了豐碩成果。龐余亮帶領靖江市政協相關同志和文史工作者深入挖掘靖江文史資源和地方文化底蘊,出版《靖江老先生(口述史)》《圖說靖江》《偉大的渡江——在靖江》等濃縮地方文化精華的書籍,為建設學習型社會貢獻了“政協力量”。
2022年起,靖江市政協以“靖江老底子”為主題,開展《靖江老味道》《靖江老字號》《靖江老岸考》編纂工作,龐余亮又開始了新的奔波。2023年首發的《靖江老味道》飽受歡迎,在外鄉的靖江游子間廣泛流傳。今年1月起,近萬本《靖江老字號》在企業、學校、異地商會等煥發了“新青春”。龐余亮的個人“小我”正匯聚蓬勃的力量,以文史經緯織起靖江的敘事長卷。
據統計,靖江2500余人次政協委員通過“協商議事月”、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等,在256個村(社區)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千余場次,以委員視角講述“讀書故事”“履職心得”已成為靖江市政協的新熱潮。
龐余亮欣喜地看到,靖江“書香政協”與“全民閱讀”連成一脈、相互賦能,書香家庭、書香學校、書香企業、書香機關等層出不窮,靖江也獲得了江蘇省第四批書香城市建設示范市稱號。
而近10年內,靖江市共有政協委員200多人次參與文史編纂。“身體力行、善于組織、嚴謹把關、發現人才。”參與文史工作的委員們這樣評價龐余亮。
“‘文化政協’的基因并非澆灌,而是形成汩汩地下水,滋潤委員成為合格的文化政協人。”龐余亮說,經過“文化政協”涵養的政協委員,不僅帶有了“文化政協”的基因,而且傳播發揚政協的文化,形成社會效應。
通訊員:吳媛 盛晨鵬
記者:江迪
文字編輯:張園
新媒體編輯:莫愁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