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約70億只剛出生的小雞被扔進絞肉機,變成貓糧、狗糧或肥料,這一殘酷的現實讓人震驚,但這些小雞大多是蛋雞產業的副產品,比如雄性小雞和不健康的雌性小雞,因無法產蛋或不適合肉用而被“處理”。
蛋雞產業以產蛋為目標,養殖的是專門選育的蛋雞品種(如羅曼褐),這些雞分為雌雄:雌雞長大后產蛋,雄雞卻無法產蛋,也因體型小、生長慢,不適合作為肉雞(肉雞是另一品種,如白羽肉雞)。
在孵化場雞蛋孵化后,專業“性別鑒定師”或機器會在小雞一天大時分辨性別,健康的雌雞被送往養殖場,雄雞和弱雌雞則被視為“無用”,立即被剔除。
全球蛋雞產業規模龐大,據統計每年孵化約140億只蛋雞小雞,其中一半(約70億)是雄雞,幾乎全被“剔除”,剔除方式包括絞碎(maceration,用高速研磨機瞬間殺死)、二氧化碳窒息或塑料袋悶死,絞碎是主流,因設備簡單、成本低,且“產品”可直接賣給寵物食品或肥料行業。
維基百科數據估算,全球每年70億只雄雞和4000萬只雌鴨(鵝肝生產中)被絞碎,其中美國占85億只。
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利益在起作用,雄雞沒有直接經濟價值,養到成年需數月,耗費飼料和空間,卻無法產蛋或提供足夠肉量(蛋雞雄雞成年僅2-3公斤,遠不如肉雞的5-6公斤),蛋雞產業的利潤依賴規模化,任何“無用”成本都被剔除。
絞碎是最便宜的處理方式,一臺研磨機日處理數萬只小雞,成本幾毛錢/只,相比之下,養大再屠宰的成本高出數十倍。
絞碎的小雞與屠宰場廢料(如血、羽毛、內臟)混合,加工成高蛋白的寵物食品原料,全球寵物食品市場2023年達1499億美元,美國貓狗每年消耗33%的動物源能量,相當于2600萬人的肉類消耗量。
過去蛋雞和肉雞多為雙用途品種,雄雞可用于肉用,但現代蛋雞和肉雞分化嚴重,蛋雞雄雞無市場價值,性別鑒定后剔除雄雞是產業標準操作。
現在單單美國美國每年就有約2.6億只雄雞被剔除,每小時超3.4萬只,德國、法國2022年起禁剔除小雞,意大利計劃2026年禁,采用“卵內性別鑒定”(in-ovo sexing),這種技術通過光譜或激素分析,在孵化3-13天內識別性別,移除雄性胚胎,避免孵化后殺戮。
所以每年70億只小雞被絞碎,背后是蛋雞產業的冷酷邏輯:雄雞無經濟價值,絞碎是最便宜的出路,寵物食品市場則“消化”了這些“廢料”,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倫理與經濟的博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