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旅游”實力上分
“入境旅游第一站”,突然間就成了城市爭奪的新“名片”。
上?!扒澳_”在旅游發展大會上剛提出,要打造“中國入境游第一站”、建設全球著名旅游城市,深圳迅速跟上,在“全市加快旅游發展工作會議”上也指出,要打造“周末節假日暢游地”“出國旅游替代首選地”和“入境旅游第一站”。
當地媒體形容此次會議為“關乎深圳文旅產業未來十年命運的高規格會議”,含金量可想而知。
城市的積極不難理解。我國單方面免簽國家名單不斷拉長,China Travel火“出圈”,截至2025年3月底,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921.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40.2%。
各城市自然期望接下這一輪“潑天流量”。但論及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上海高居第一似乎毋庸置疑,這一次,深圳為何能向“第一站”發起沖擊?
當地媒體不斷引用的一組數據是:去年,深圳迎接外國人入境276萬人次,同比翻一番,首次超過廣州、北京,躍居全國城市第二;此外,2024年深圳入境游客增長56.9%,國際旅游收入增長93.2%,兩項指標更均居全國第一。不知不覺間,深圳已經追到上海身后。
對于深圳而言,新的機會還在出現。當“中國購”變成一種新的潮流,深圳獨具優勢的科技產品正在成為一種新的“旅游吸引物”。就像當年在國外淘奢侈品的中國消費者,有意發展科技旅游的深圳,能否也成為外國游客“進貨”的首選地?
1
另一種“掃貨”
幾天前,回到美國的“甲亢哥”在直播中聊起此次中國行,對深圳的科技感印象深刻。他所說的科技感,或許來自乘坐比亞迪仰望8水中行駛、試駕億航eVTOL,又或許源于觀看無人機表演、與眾擎機器人斗舞。
如果說這些場面稍顯不夠日常,那么,整場直播中最“游客”的一幕,則是他一口氣下單三部華為“三折疊”手機。直到回美國后的開箱直播中,他還忍不住自稱是全美首個華為MateXT用戶,頗有“種草博主”的架勢。
圖片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被深圳科技產品種草的不止他一個。打開社交媒體,一股外國人到深圳“掃貨”的潮流正在隱現,他們主要瞄準電子產品和配件,“最強打卡地”莫過于老“網紅”華強北。
有人發現,就在前幾天第137屆廣交會舉辦期間,華強北多了不少外國人。原本前往廣州的外國人“溢出”到深圳,在找商機的閑暇時間也不忘找“樂子”,到華強北“買買買”就成了一項必打卡行程。
根據“文旅深圳”微信公眾號撰文,華強北已經成為深圳外國人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每天有超過7000名外國游客和采購商在此聚集。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72915
傳統“爆單”手機和手機配件自然不在話下,他們也不疲于發掘更多新潮電子產品。在媒體采訪中,有來自奧地利的買家駐足于AI眼鏡柜臺前,驚訝于僅需國內1/4的價格就能買到功能類似的產品;社交媒體上,也有人分享外國同事的“掃貨”經歷,筋膜槍、智能耳機都被他們收入囊中。
增長的需求還帶動了新的供給。
這邊廂,外國人“掃貨”攻略多了起來,跨國比價也成了外國網紅的“流量密碼”;那邊廂,華強北也出現不少外國人“紅馬甲”,專門為外國人提供引導和翻譯服務。甚至有博主感嘆,比起“養刁”國內消費者的拼多多等網購平臺,華強北似乎正在努力變得更適合外國人消費。
經歷過輝煌和落寞的華強北,為何能以這種走出國門的方式“翻紅”?答案或許藏在最新的“中國購”潮流中。
就在不久前,“中國網購攻略”在境外社交媒體走紅。不僅敦煌網、淘寶等電商平臺登上外國app下載榜單前列,國內買出國賣的“反向代購”也開始成為熱潮。究其原因,中國制造物美價廉,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即便算上機票,價格仍然更有競爭力。
深圳制造恰好能滿足全球消費者這一海淘需求。有人甚至總結,深圳華強北和義烏小商品市場、杭州四季青或成此輪“中國購”的最大贏家。
2
第三次機會
對于近年來拼命追逐文旅的深圳而言,這或許是與深圳特質適配度最高的一次機會。
回顧過去十年,深圳文旅較早一次高光出現在2018年。當年,深圳被世界旅游業理事會評選為“全球十大旅游城市”,并于次年作為唯一中國城市入選孤獨星球雜志當年“全球十佳旅行城市”。
圖片來源:深圳商報
時任孤獨星球編輯總監湯姆·霍爾認為,深圳是體驗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絕好窗口,體現在超現代的建筑、創新的環保實踐、設計新穎的公共空間、優越交通條件等頗具未來感的城市特色。他特別提到的一個突破口是,廣深港高鐵的開通,讓香港與深圳之間的行程縮短至20分鐘左右。
但即便到幾年后,深圳開始高調提出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目標,如何突出深圳文旅特色仍不甚明朗。
也不乏有人質疑:盡管入境人員數量很高,但跟超級IP相比,深圳旅游熱度總是差了點勁兒;對于“來了深圳該去哪?”的提問,“直接去口岸、到港澳”常被選為優質答案。
很快,走近彼此的深港兩地迎來了實質性的文旅互動高潮。2023年1月,港深之間人員來往恢復正常,7月“港車北上”政策落地,“港人北上”一下子將深圳推上“流量王者”的寶座。
到去年,港人北上數量進一步增長至超8191萬人次,同比增加五成多,按2023年底香港人口750.31萬人計算,相當于平均每位香港居民“北上”10.9次。
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告訴城市進化論,港深間特別的地理位置關系,本就令深圳極易成為“入境游”第一站。而據他觀察,去年底外國人過境免簽外國人境內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后,深圳仿佛被外界再次“發現”,在香港學習、工作甚至短暫因公停留的外國人,不免將“順便”去一趟深圳列入日程。
圖片來源:深圳發布
如果說涌向奶茶店、網紅餐廳和會員制超市的香港人,為深圳“旅游消費”打開了一扇窗,那么,外國人對于中國科技產品的購買需求,則可能為深圳期望探索的“科技旅游”帶來一種具體的落地方案。
往深了說,“反向代購”代表了一種全球對“中國制造”的再認知。如不少人分析,特別是這兩天全球掀起溯源奢侈品服飾的潮流,打破了只有“產自歐洲”才能代表高端工藝的固有印象,也讓外國人真正意識到“中國制造”的品質感與科技感。
由此出發,帶動對“中國制造”的消費就顯得順理成章。更重要的是,接下來,還有望延伸出更多可能,比如帶動相關文旅體驗,而這也正是制造大市深圳謀求推動的方向。
3
再定義“文旅”
但這可行嗎?我們不妨回顧深圳此前有關科技旅游的謀劃。
早在2021年,廣東就曾籌劃對標硅谷,將廣深港打造成世界級的科創旅游目的地,重點在于發展“科技旅游”。如時任廣東文旅廳相關負責人所說,“我們有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大型科技企業,從深圳南山、到東莞松山湖,再到廣州黃埔科學城,把各個城市的科技企業串珠成鏈,形成一條世界知名的科技旅游路線?!?/p>
據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教授吳麗云觀察,與傳統的工業旅游相比,以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引領的科創旅游更能滿足游客的好奇心。同時,科創企業擁有科技體驗內容、產品的設計基礎,它們參與科創旅游產品的供給和研發,將使游客獲得非常有趣的科創旅游體驗。
比照硅谷引人窺探的創新企業,在“中國制造”的新一波流量下,“深圳制造”同樣有望成為引發好奇之“錨”。而深圳有關科創的各類新奇體驗,甲亢哥的直播中也已展現出冰山一角。
而對于一心“掃貨”的外國人,也少不了新鮮體驗的刺激。策展式零售證明,科技感滿滿的展場和各類數字設備打造的身臨其境購物體驗,更能激發MZ世代打開錢包的沖動。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2915
就在今年深圳“兩會”期間,有市人大代表建議,深圳可以運用AR/VR、元宇宙技術,在華強北電子市場等場景開發“未來城市體驗館”,豐富科技旅游產品體系。
當然,深圳仍需繼續探索。從某種意義上說,深圳正走到一個新的發展節點。過去數十年,深圳以出色的制造能力黏合國際產業鏈,但主要集中在生產端。眼下,這種吸引力開始對“人”發揮作用,深圳也需要延伸出更長的產業鏈。
如深圳當地媒體指出,“深圳不是要和北京拼歷史,不是要和上海拼洋氣,不是要和三亞拼海灘,也不是和澳門拼博彩,而是要重新發明自己、成為自己”。對于旅游資源相對有限的深圳,“必須跳出傳統旅游城市的資源競爭邏輯”,轉而依托其全球罕有的“生態+歷史+科技+產業+改革開放”復合基因,構建一套“獨此一家”的高端旅游供給體系。
這也是一個按圖索驥、查漏補缺的過程。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教授胡衛華在接受采訪時分析,對比旅游發展的目標,深圳還有不少短板:國際航線覆蓋有限,與廣州的71條國際航線數量相比,深圳只有41條,影響入境游客便利,此外,還需進一步整合文化IP,通過“文化+旅游+科技”彌補等。
和君咨詢合伙人姍娜認為,“科創+文旅”,本就是一個“大型文旅產品創新體”,幾乎沒有真正能拿來“抄”的“作業”。從“世界工廠”到“創新之都”,再到“世界級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深圳也理應“重新發明自己”。
文字 | 楊棄非
*題圖來源:攝圖網500665965 *城市進化論原創出品,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