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首次出現(xiàn)在中國綜藝秀《演員請就位3》之時,就曾被坊間猜測是否將蒞臨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4月23日上午臨近11點,當于佩爾真正出現(xiàn)在北京朗園準點劇場,一句中文“你好”作為開場白引起全場歡呼,北京影迷才得以真正近距離感受這位年逾70歲世界國寶級女演員的魅力。
棕紅色的頭發(fā),淺藍色的毛衫,標志性的紅唇和琥珀色的眼睛,不同于于佩爾熒幕上所塑造的冷峻地游走于道德邊緣的經(jīng)典角色,現(xiàn)實中的于佩爾顯得優(yōu)雅而沉靜。
在本屆北影節(jié)大師班上,她與對談嘉賓中國青年導演、編劇畢贛,主持人、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徐楓展開深度對話,以 “冰紋下的暗涌:于佩爾的藝術風格探索” 為主題,從人物角色出發(fā),毫無保留地分享了對表演、電影藝術乃至生活的體悟。
在本屆北影節(jié)大師班上,法國女演員伊莎貝爾·于佩爾與中國青年導演、編劇畢贛,主持人、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徐楓展開深度對話。
詩意的創(chuàng)作是艱難的
作為法國乃至全世界最具盛譽的女演員之一,于佩爾18歲出演第一個電影角色,25歲即成為戛納影后,迄今為止出演100余部電影,連續(xù)兩次獲得威尼斯和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影后,職業(yè)生涯得獎無數(shù),2021年年底,68歲的于佩爾榮膺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終身成就獎”。
今年,于佩爾已經(jīng)72歲了,她仍然活躍在舞臺和熒幕之上。于佩爾主演的契訶夫名作《櫻桃園》正在中國巡演,2025年法國電影展映于4月在中國啟動,她主演的兩部影片《日本的西多妮》《波爾多囚犯》會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全世界最富有的女人》劇照,該片將于戛納五月首映。
去年年底至今,于佩爾在中國頗為活躍,在北影節(jié)現(xiàn)場,于佩爾提及中國影迷對她話劇作品的喜愛并向觀眾表達感謝。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國影迷而言,于佩爾是電影殿堂里不可錯過的面孔。在很久之前,還是大學生的畢贛曾看過于佩爾的電影作品《鋼琴教師》,這是于佩爾職業(yè)生涯中的標志性作品,講述了一名被母親控制極度性壓抑的鋼琴女教師和年輕男學生之間的不倫之戀,“當時看電影,我關心的是電影的技術和鏡頭的使用,但看《鋼琴教師》時會忘記那些東西。”畢贛坦言,作為導演,如果有機會和于佩爾合作,鏡頭一定會對準她的面孔,“微妙的心理都會呈現(xiàn)在這張臉上”。
于佩爾和畢贛的結識要比大家想象中更早。他們在巴黎漂亮的咖啡店見面,聊保羅·策蘭的詩歌,又在北京見過兩次。于佩爾喜歡畢贛電影中充滿詩意和極具個人特色的實驗性表達,無論是《路邊野餐》還是《地球最后的夜晚》,“觀影時都像進入迷失的夢境,但同時又充滿了現(xiàn)實主義的折射”,她說,詩意的電影是艱難的,但是畢贛總能做到。盡管中法兩國相距甚遠,但卻在這些電影里感受到一種親近,從中讀出一種無論身處何種位置,都在尋求身份認同的意味。
電影是有關人的敘事,重要的是角色的復雜性
回顧于佩爾的職業(yè)生涯,克勞德·夏布洛爾是最為重要的導演之一。這位法國電影新浪潮旗手和于佩爾一共合作了7部作品,從《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為開端,電影來源于真實事件,講述了少女如何從父母的掌上明珠演變成殺害父母的兇手,這部電影讓于佩爾首度問鼎戛納。
此后,夏布洛爾和于佩爾共同塑造了一種典型的屬于“瘋女人”的熒幕敘事:在扭曲和壓抑的氛圍下逐漸脫離社會秩序,以此展現(xiàn)對社會制度的批判和反思。
于佩爾提及,夏布洛爾的電影極具個人特色,本人也十分博學,有著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但電影表達和現(xiàn)實中的夏布洛爾是兩回事。她認為,電影是所有導演特殊的語言,既表達他們的情感,也同時飽含對社會的批判。在于佩爾看來,夏布洛爾的電影有時講述女人的反抗和階級議題,同時非常著迷于個體與個體之間糾結的關系。
談及過去塑造的這些極具張力的角色,于佩爾認為,演員重要的是呈現(xiàn)完整有力的人物,讓角色成為電影的核心。演員無需焦慮角色的悲慘命運,更需要關注角色處于何種社會情景中,又如何走向悲慘的命運。
于佩爾說,電影是有關人的敘事,而自己所選取和塑造的角色始終呈現(xiàn)是模糊的曖昧的,本性并非善惡可以界定。人物的底色往往取決于人所處的角色環(huán)境和社會情境,無論怎樣飾演,始終要保留人性深處的那一點無辜,“電影藝術正是要探討角色的可能性和復雜性,探討人類感情的多樣性”。
穿梭亞歐之間
近年來女性主義題材電影受到更多關注,2016年,63歲的于佩爾出演了保羅·范霍文的新片《她》,女主角遭遇強奸后,不動聲色最終殺人復仇全身而退。
這部影片不可避免地在當下被貼上女性主義電影的標簽,而在女性主義思潮彼時最初在歐美世界被火熱討論時,于佩爾因這部影片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同時獲得當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更早之前,于佩爾曾嘗試和女性導演合作,她與導演瑪塔·梅薩羅什攜手的作品《遺產(chǎn)》,于1980年入圍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最佳影片。瑪塔·梅薩羅什曾于1975年憑借《領養(yǎng)》成為首位摘得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金熊獎的女導演。
當目光投向此刻,于佩爾剛和中國女導演劉韻文合作了新片《花明度》。問及對女性議題的看法,于佩爾認為,性別視角并非重要的唯一視角,她對導演的選擇最終仍是這些導演在關注什么。
從于佩爾的創(chuàng)作光譜來看,她更喜歡嘗試和不同的電影導演合作,從法國新浪潮末尾開啟,橫跨一個甲子,穿梭于歐亞大陸之間,不局限于性別,也不拘泥年齡。她和韓國著名導演洪尚秀合作了三部電影,也被視為她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一種新的嘗試。
問及與洪尚秀合作的感受,于佩爾稱贊他極為投入,影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往往充滿驚喜。她透露,洪尚秀常常沒有劇本,僅有對白,大多數(shù)時候早上才會給她,到了第二天要表演時,就要依靠演員發(fā)揮創(chuàng)作力,“他的電影的特點是往往沒有答案,他讓演員不斷提問,電影本身也是不斷提問和尋找的過程”。
畢贛也認為,電影的命運往往取決于演員,于佩爾口中自己詩意的創(chuàng)作也往往依賴于演員的表演,“對于佩爾來說,她一直在和不同類型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導演合作,要尊重每個導演的工作模式,能把電影中最有魅力的東西展現(xiàn)出來,我想這就是最偉大演員的品質(zhì)。”
采寫:南都記者蔣小天 黃莉玲 發(fā)自北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