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這個問題,我琢磨了很久,慢慢有了一些答案。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反過來推敲時,反而發現了一個新角度。
我們總說“讀書”,到底在說什么呢?仔細想想,這個詞背后含義挺豐富。
01
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知識。
在朋友圈、各大社群里,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人,分享各種各樣的書。從淺層次來看,這些書都在向我們傳遞著知識,比如:關于運營、營銷、各種效率工具等等。
知識的定義大家應該都清楚,但在這里我還是要強調一下,知識和信息不同。
信息是你翻開一本書,瀏覽之后,很多內容瞬間就忘記了,雖然你看似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卻無法運用到實際中。
而知識則不同,它能建立一套認識客觀世界、某個行業規律的框架。掌握了這個框架后,可以直接運用它,或者結合以往的經驗,產生新的見解和創新,這是我所理解的知識。
知識之上,再深入一層,書中還含著文化。
文化這個詞比較抽象,但無處不在。如果不是個急功近利的人,多讀一些文學作品或古典主義書籍,像《紅樓夢》《三國演義》等,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
文化是一個時代印記、民族特色,它體現在建筑、習俗、語言、藝術等多方面。
再往上一個層次,我認為是價值觀。
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它決定了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身邊的人。我上學時很喜歡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給我最大的啟發是那種為之奮斗的信念。
還有《論語》里的內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在教導我們如何與人相處。這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除了知識、文化和價值觀之外,還有兩個重要的層面:思想交流和情感體驗。
思想交流通俗來說,就是我們看完一本書后,覺得其中一些觀點很有意思,甚至顛覆了我們的認知。這些觀點給了我們啟發,這就是一種思想交流。
例如,有人讀完《人類簡史》后,開始重新思考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有人讀完《窮爸爸富爸爸》后,對財富有了全新的理解。
但我認為,最寶貴的還是情感體驗;有時候,一本書帶給我們的觸動,遠勝過具體的知識點。它讓我們流淚、微笑,或者陷入沉思,這種情感連接,才是閱讀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
給你講個故事:
以前我特別喜歡看市場營銷、經濟社會方面的書,很少接觸文學、哲學類的。有一次,和出版社的主編老師吃飯,他向我推薦了《瓦納爾寶典》。
看完這本書后,我深受觸動,主要收獲了兩點:
第一,關于財富累積的方式。
作者提出了五條建議,包括找到自己的杠桿(做自己熱愛的事情)、利用勞動杠桿、資本杠桿以及邊際成本為零的產品杠桿(如寫書、開發軟件、制作新媒體內容),還有承擔責任、長期投資等等。
第二,關于幸福的定義。作者說,幸福是活在當下,接受現實,不沉溺于過去和未來,同時要控制欲望,保持心境平和,選擇合適的伴侶和朋友,學會自我救贖。
乍一聽,這些內容似乎沒什么特別,就像普通的知識一樣。但實際上,這本書80%的內容都是作者的經歷和感受。
正是他一輩子的經歷和感受,才凝練出了這兩點深刻的思考,當我們真正讀懂了作者的情感體驗后,才會感嘆:人生,原來如此。
所以,當我們說讀書時,在表達什么?其實在讀這五個層面的東西:知識、文化、價值觀、思想交流和情感體驗。
02
寫到這,問題來了:AI 的出現,到底改變了什么?
首先,我們不再缺知識了,知識像算力一樣。我特意讓 DeepSeek 幫我查詢了一下:10塊錢可以買多少 token?
結果顯示,如果你使用阿里云的通義千問,可以得到約2,000 萬 tokens;用字節跳動的豆包大模型,可以得到約1,250 萬 tokens;而騰訊的混元大模型則大概能提供2 萬 tokens。
好吧,既然每家的情況都不一樣,那我們就取一個特殊值,按 2,000 萬 tokens 來算。
按照主流模型的分詞規則來計算,這 2,000 萬 tokens 大約等于 1,800 萬字;而 1,800 萬字又相當于多少本書呢?以一本書平均 15 萬字來算,那么 1,800 萬字就相當于 120 本書。
換句話說,AI 已經解決了“書”的問題。你想看什么書,就直接問 AI,它甚至能幫你調出一個學科的所有相關內容,這就是 AI 對知識帶來的改變。
但問題來了:知識的問題解決了,文化又該如何構建呢?我們還能從哪里去學習文化?
目前,我們接觸到的文化,大多通過算法推薦的內容影響心智。這些內容在我們的大腦中不斷激蕩,逐漸形成了兩種主要形態:
第一種形態是共同經驗。
簡單來說,一群人因為接觸了相同的內容,而產生了相似的感受和認知;比如,當一部熱門電視劇播出后,觀眾們會因為劇中情節產生共鳴,這種共鳴就是所謂的“共同經驗”。
另一種形態,是從個性化推薦的縫隙中進入大腦的文化。
舉個例子:你平時喜歡刷科技、數碼相關的內容,突然有一天,算法給你推送了一個關于西藏的視頻或文章,這些內容讓你覺得挺有意思,于是,你就順著這個線索,開啟了另一段了解文化的旅程。
我覺得,在網上,應該多去接觸“縫隙中的東西”。因為它們是由興趣偏好驅動的,只有有了好奇心,才愿意進一步探索,從而拓寬自己的視野。
當然,文化在線下還有一種形態,那就是即時體驗。
什么是即時體驗呢?
我想到了春節團圓的儀式感,還有每年過年都能刷到的西安視頻。西安有大唐不夜城、各種美食,還有肉夾饃,我發現這些文化體驗是無法被復刻的。
你可以通過文字、圖片或者視頻了解西安的文化,但只有真正去西安走一走,才能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氛圍,街道上的熱鬧、小吃攤前的煙火氣.......
即時體驗的魅力就在于此,這種感受,比任何算法推薦的內容都更加深刻、真實。
03
文化感受問題解決了。那價值觀又該如何應對呢?先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在談論價值觀時,到底在談論什么?
來看一個例子:
兩個人同時走進一家星巴克。一個人買了一杯 48 元的貓爪拿鐵,拍照發朋友圈;而另一個人則自帶杯子,購買基礎款的美式咖啡。
表面上看,這是消費喜好的不同。但深入分析,你會發現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驅動的結果。
第一位同學可能更看重社交資本,希望通過分享“精致生活”來獲得認同;另一位同學可能秉持著環保理念、反對過度消費,選擇用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信念。
所以,價值觀到底是什么?一句話總結即:人類行為的底層操作系統。通俗來說,它的作用主要有三點:一,價值排序(What matters most);二,道德判斷框架,三,意義解釋系統。
這應該不難理解吧?
比如,維克多·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提到,有人將“家庭”置于“事業”之上,有人為了“公平”而放棄個人利益,這種排序構成了價值觀的骨架。
至于道德判斷,它體現在日常的選擇上。你到底要不要扶老太太過馬路?
而意義解釋系統凸顯在關鍵決策中。當遭遇失敗時,有人會將其解釋為消極的、是人生的宿命;而另一些人則會將其視為成長的契機。這種解釋系統,會直接影響著選擇。
既然已經明白了價值觀是什么,再來看看,在AI 時代,價值觀面臨什么樣的挑戰?
簡單來說,就是算法的馴化。短視頻平臺通過碎片化的信息不斷“洗刷”價值觀,讓我們陷入即時滿足的陷阱;這種馴化不僅讓人的認知逐漸固化,還削弱了對復雜問題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么,面對這樣的挑戰,該如何改變或重塑價值觀呢?
我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直面沖突。因為只有在沖突中,才能找到裂縫;而裂縫,恰恰是重新審視自己、突破固有思維的關鍵。
舉個例子:
當“效率至上”和“以人為本”發生碰撞時,這種沖突會迫使我們停下來思考:究竟哪一種更符合我的內心?正是這種反復的思辨,讓價值觀得以迭代和成長。
所以,價值觀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教條,而是活著的哲學。它是一種動態的存在,隨著時間、經歷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
它的來源并非單一的,是從生活、工作和經歷中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場爭論、每一個挫折,都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
更重要的是,你刷短視頻、社交媒體,這些碎片化的內容,同樣可以構建認知系統;關鍵在于,能否從內容中提煉出有價值的東西,這才是價值觀重塑的本質所在。
04
現在,價值觀問題解決了,那思想交流怎么辦?
你大概不缺說話的人吧?我也不缺。
每天我們都會在各種社群里泡著,或者在微博、小紅書等平臺上瀏覽內容;雖然這些平臺上的交流有時顯得淺薄,但偶爾確實也能碰撞出一些有深度的想法。
另外,思想交流的渠道還有很多。比如學術講座、研討會……只要你有時間和意愿參與,總能找到或創造出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
當然,雖然AI無法完全替代人類之間的思想交流,但它確實可以成為輔助工具,幫助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
當我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時,我會向 AI 尋求幫助,我甚至可以把它當作一個辯論對手,和它展開激烈的討論,它的論據和論點未必完美,但也算是一種思想交流。
你說,這算不算一種新的形式?
說到情感體驗,我覺得音樂應該都排在第一位;每次坐地鐵,我都能看到很多人戴著耳機。我猜大部分人可能都在聽音樂,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是在學習。
我自己跑步時,更喜歡聽一些激昂的歌曲,寫作時,背景音樂偏向能讓人進入心流狀態的旋律。
除了音樂,跑步、散步、爬山也是不錯的選擇。實在不行,你也可以搬個凳子,找個周末不忙的時候,坐在公園里懶散地度過一個下午。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情感體驗呢?
如果這些還不夠,參加公益活動、做志愿者、體驗不同的崗位,這也是一種方式。
好了,一口氣寫了這么多,不知道這個命題能否給你一些不同的啟發:如果 AI 來了,我們不再讀書,那到底該去哪里尋找書中沒有的東西呢?
或許,答案并不在外界,而在心中。AI 的出現確實改變了獲取知識的方式,但它并沒有改變我們探索世界、理解自我的本質需求;希望你能在這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