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和珠海市是相鄰城市,其中不少連接兩地的橋梁和道路,不過,位于中山市的斗門大橋,其實并非橫跨中山和珠海,但是使用珠海地名“斗門”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
斗門大橋
斗門大橋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zhèn)的橋梁,從地圖上看到,其橫跨西江磨刀門水道,是連接兩岸的重要跨江通道,而這里的兩岸,其實仍然是中山市神灣鎮(zhèn)的兩地。
斗門大橋建成于 1990 年 6 月,全長 1180 米,橋面寬度 12.5 米,設計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標準。
作為國道 G228 線的組成部分,斗門大橋日均車流量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持續(xù)攀升,但橋梁現狀車道數與兩端(珠海段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中山段為雙向六車道市政道路)存在嚴重不匹配,形成顯著交通瓶頸。
據統計,2018 年該橋日均車流量已超 3 萬輛,遠超設計通行能力,節(jié)假日擁堵現象尤為突出。
斗門大橋雖地處中山市境內,卻采用珠海市斗門區(qū)地名命名,這一特殊現象源于歷史與行政區(qū)劃背景。
斗門大橋
首先,斗門區(qū)原屬中山縣管轄,1965 年斗門縣成立時仍隸屬于佛山地區(qū),1983 年才劃歸珠海市。
斗門大橋建設期間(1989 年立項),斗門仍未設為區(qū)(2001年4月,斗門撤縣建區(qū);同年12月,斗門區(qū)正式掛牌成立,稱為珠海市斗門區(qū)),該橋的功能定位即為連接斗門與中山神灣,因此沿用了斗門這一地名。
其次,橋梁的建設與管養(yǎng)主體為珠海市。根據歷史協議,斗門大橋由珠海市主導投資建設,并長期由珠海市公路局負責維護管理,這種權責關系進一步強化了其與珠海的關聯性。
此外,斗門作為珠海西部重要區(qū)域,大橋的命名也體現了其對珠海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意義 —— 建成后成為珠海西區(qū)與中山南部的交通紐帶,助力斗門區(qū)從傳統農業(yè)區(qū)向臨港產業(yè)區(qū)轉型。
斗門大橋
值得注意的是,斗門大橋的命名并非孤例。在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中,跨市基礎設施常以地理位置或歷史歸屬命名,如港珠澳大橋雖跨越三地,但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簡稱組合命名。
斗門大橋的命名邏輯與之類似,既反映了其連接珠海斗門與中山神灣的功能屬性,也承載了區(qū)域協作發(fā)展的歷史印記。
隨著未來斗門大橋擴建工程啟動(規(guī)劃升級為雙向六車道),這座 “跨界橋梁” 將進一步深化珠中兩市的互聯互通,成為大灣區(qū)交通一體化的縮影。
斗門大橋作為連接中山神灣與珠海斗門的跨江通道,對兩地交通發(fā)展具有顯著利好。
數據顯示,2018 年該橋日均車流量已超 3 萬輛,遠超設計通行能力,成為兩市間的核心交通紐帶。
隨著 2023 年深中通道開通,珠江口東西兩岸車流量激增,斗門大橋作為珠江西岸路網的關鍵節(jié)點,日均車流量進一步攀升,節(jié)假日峰值突破 5 萬輛次。其擴建工程(升級為雙向六車道)預計 建成后,其通行能力將大大提升,有效緩解跨江擁堵問題。
對此大家怎么看?歡迎評論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