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務服務大廳的低位柜臺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鄂爾多斯報道
當輪椅順暢地滑行在所有辦事窗口的低位柜臺,當盲杖觸碰的地面始終有清晰的導盲磚指引,當助行器使用者無需為臺階發愁……當這些場景在政務服務大廳等公共場所被串聯起來的時候,彰顯了“一個都不能少”的社會承諾。
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政務服務大廳的一側,整齊地擺放著幾臺輪椅,“便民共享輔具智能驛站”的標識格外醒目。
“今天我來辦理市民卡,由于三輪車上不方便放輪椅,為此,只拄了雙拐過來,但拐杖的底部比較打滑,正當我為沒帶輪椅來而后悔的時候,一位工作人員把我領到這里,不到5分鐘就辦完了租借手續,只要24小時內還回來,一分錢都不用花。”33歲的李先生是名肢體二級殘疾人,這是他第一次使用共享輪椅,沒想到這么方便。
李先生在東勝區政務服務大廳租借輪椅
“為了響應內蒙古推進的輔具共享服務,鄂爾多斯在政府大廳等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設置了7個這樣的‘便民共享輔具智能驛站’,以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對移位器、輪椅、助行器等常用輔具使用需求。”鄂爾多斯殘聯綜合服務中心輔具負責人丁廣平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這樣的輔具租賃服務,不僅解決了殘疾人的出行痛點,更是通過細節傳遞著城市的溫度。
這種“按需取用、用完即還”的便利,將殘疾人的日常需求納入公共服務的基礎框架,讓無障礙環境建設從“單點改造”升級為覆蓋規劃、建設、管理、更新的“全生命周期工程”,折射出了無障礙環境建設從“零散補丁”到“系統網絡”的質變。
推動公共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全覆蓋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內蒙古殘聯扎實推動全區無障礙環境建設。
202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下稱《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實施,當年,內蒙古殘聯舉辦了宣傳貫徹《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暨“大愛北疆·有愛無礙”公益行動啟動儀式,發放了2000余冊宣傳手冊。制作《無障礙環境建設法》《人人有愛環境無礙》2部動漫短視頻在內蒙古衛視、內蒙古新聞綜合頻道、地鐵等進行播放宣傳。
內蒙古公交車站里的盲文站牌
2024年,內蒙古殘聯舉辦了“普及無障礙知識共創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網絡知識競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參與,總瀏覽量達9000余次。同期,當地殘聯組織全區100多支無障礙體驗促進隊,在全區殘聯系統(包括殘聯機關、殘疾人服務機構)和公共汽車站、火車站、政務服務中心、圖書館、醫院、銀行等八個公共服務場所開展了無障礙環境建設交叉互檢行動,推動了855處問題的整改落實,助推了全區無障礙環境建設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作為內蒙古閃閃發光的經濟大市,鄂爾多斯殘聯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組織編制了《鄂爾多斯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規劃(2023-2035)》,多次組織召開會議進行部署和培訓指導,對通用無障礙設施技術標準進行宣貫,開展既有項目無障礙設施體檢工作,打造了無障礙改造示范項目,開展無障礙改造工作。
比如,按照無障礙規劃要求,2024年,鄂爾多斯在東勝區、康巴什區中心城區圍繞安全便捷、健康舒適、多元包容三項目標,改造378個項目和4000余處道路緣石坡道、盲道,涉及道路、交通設施、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多領域,其中,共改造35條公共交通線路、232個公交站點、配備52個無障礙踏板和70個輪椅席位,公交站點配備盲文站牌、語音提示、盲道等無障礙設施,實現全程無障礙通行。同時,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鄂爾多斯從2019年開始試點推行既有住宅加裝電梯,現已覆蓋全市各旗區,加裝電梯工作穩步推進,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計加裝電梯487部。2024年,實施既有住宅加裝電梯252部,惠及群眾2772戶。
遍布內蒙古各大場館的無障礙通道
此外,在推動鄂爾多斯無障礙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制定印發《關于做好無障礙設施運行維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確新建、改建、擴建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公共場所、交通運輸設施、城鄉道路等,必須遵照國家相關規范,科學、合理地配套建設無障礙設施。明確無障礙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并與周邊的無障礙設施有效銜接、實現貫通。
在無障礙環境建設過程中,鄂爾多斯將始終秉持實用、易行、廣泛受益的原則,建立長效機制,深入推進觀念改變,讓暖城“無礙”,亦更“有愛”。
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意義與影響遠超設施改造本身,涵蓋社會公平、人權保障、城市治理、文明重塑等多個維度。在老齡化加劇、殘疾人權益意識提升的背景下,無障礙環境建設不再是“額外成本”,而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投資。
“一戶一策”護航“最后一公里”
在公共服務場所無障礙環境建設如火如荼的同時,家庭無障礙改造也在穩步推進。
高春燕是一名肢體一級的殘疾人,父親已逝,多年來由76歲的繼母郭永華照顧。郭永華膝下還有3個兒女,其中一女兒生病10多年,行動不便,也由郭永華照顧,兩個兒子雖然孝順,但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也是無暇顧及。
記者見到郭永華時,這個與共和國同齡的老媽媽已是滿頭白發,半躺在屋內一側的高春燕雖然言語不利落、無法表達,但滿臉的笑容和干凈的衣衫證明她被照顧得很好。
高春燕(左)與郭永華在一起
“春燕的表達含糊不清,但她的語言我可以聽懂,而且,我倆有自己的溝通方式——手機短信。”郭永華告訴記者,曾經的春燕一個字都不認識,作為教師的她就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春燕很聰明,短短的時間就學會了很多的字,而且,凸顯對文字的敏感。
如今,春燕不光會讀書看報,還會寫文章、發短信。郭永華向記者展示著一本厚厚的冊子,那是近年來,春燕通過手機發給她的祝福以及表達出的愛,每一條都被郭永華工工整整地抄錄在了本子上,時不時就會翻開看看,那是對她三十年如一日的肯定和感激。
“有一種愛,不是血緣勝過血緣。有一種愛,不是親生卻勝過親生。媽媽,您辛苦了,謝謝您,母親節快樂!”郭永華一邊翻著冊子,一邊給記者選擇性地讀了幾句,情到深處,她的眼里不禁泛著淚光。
郭永華向記者展示她的“寶貝”,上面抄錄著春燕寫給她的祝福和愛。
在時光的長河里,30年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郭永華用青春與堅守、用半生光陰書寫了一部“愛與責任”的童話,那是比血緣更堅韌的親情勛章。
這是一份超越血緣的人間真情,同樣是一個“以老養殘”家庭的典型,面對她們狹小的居住環境以及陳舊的電器設備,當地殘聯為高春燕家改造了客廳、衛生間及廚房,同時,增設了助浴設備。
據記者了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殘疾人對家庭無障礙改造的要求也不斷發生變化。要將無障礙改造工作做到殘疾人心坎里,就要跳出傳統經驗和固有思維的藩籬,廣泛聽取殘疾人的意見、建議,給予殘疾人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通過不斷問需于民,在殘疾人的現實困難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尋求改造靈感,就此,內蒙古殘聯要求對殘疾人家庭無障礙實施“一戶一策”的個性改造。
通過該原則,截至目前,內蒙古已完成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43401戶,提前超額完成了“十四五”期間設定的目標,完成率達147.67%,極大地改善了殘疾人的居家生活環境,讓更多殘疾人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作為社會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最后一公里”,家庭無障礙改造是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傷病者等特殊群體基本生活尊嚴與權利的核心載體,為他們從“生存保障”到“尊嚴賦能”的本質回歸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