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4月23日10版
當帳篷經濟遇見智能風箏,當茶山春色邂逅古琴雅韻,當馬拉松賽道擁抱千年濰水,濰坊大地正以創新業態書寫著“詩與遠方”的春日答卷。這場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展現著生態經濟蓬勃生長的無限可能。
創新供給激活消費新藍海。濰坊濱海區以“海陸空”立體玩法重構旅游圖景,摩天輪下的野餐區、智能LED風箏、觀光潛艇等場景創新,讓傳統景區煥發新生機。白浪河畔帳篷營地預約爆滿、水上運動裝備租賃激增,印證著“場景即流量”的消費邏輯。當文旅產業從單一觀光轉向多元體驗,4.6億元季度收入增長背后,是“帳篷會議”“沙灘路演”等新業態的強勁驅動。
文化IP撬動鄉村新動能。諸城恐龍化石研學熱、蔡家溝藝術村落轉型,揭示著文旅融合的深層價值。通過黨支部聯建引入外部資源,閑置農房變身美術館、古琴館,既延續蘇軾祈雨的文脈,又激活集體增收的密碼。58萬人次游客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更是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對話交融。
生態稟賦賦能產業新格局。環峽山湖馬拉松以“綠馬”之姿跑出發展新賽道,零廢棄賽事與生態氧吧相映成趣,民俗展演與科技應用并行不悖。這場奔跑在東漢遺址與現代農業研究院間的賽事,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鮮活注腳。8萬跑者用腳步丈量人文厚度,體育消費與生態價值實現雙向奔赴。
從濱海新城的星空帳篷到諸城茶山的裊裊炊煙,從智能風箏的科技浪漫到馬拉松賽道的生態詩行,濰坊文旅產業正以創新之筆勾勒高質量發展圖景。這場春日經濟交響曲啟示我們:當文化底蘊遇見創新思維,當生態資源嫁接現代產業,詩與遠方自會化作發展的澎湃動能。
(大眾新聞記者 王佳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