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3日訊(山東臺綜合廣播 高荇)作為“中國海鮮之都”,威海擁有海參、牡蠣等近800種海洋生物資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食品產業體系。以培育海洋食品產業鏈為抓手,威海持續加大創新研發力度,掘金海上糧倉,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書寫耕海牧漁新答卷。
在全國首座封閉式艙養系統綜合試驗平臺——“漁機1號”上,科研人員正在利用大型封閉式實驗艙開展虹鱒魚產業鏈攻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余友斌告訴記者:“(研究)虹鱒魚在海上封閉船載艙養這種模式下的適應性,以及它攝食的規律、病害發生的規律以及防治方法,我們前期先進行系統地摸索,形成一定的操作規程。到時候把我們的實驗結果應用到大型養殖工船上面去。”
“漁機1號”深遠海養殖綜合試驗平臺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與榮成市攜手打造,于2024年8月在榮成市北部海域成功布放并投入運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余友斌介紹,“漁機1號”投用不足兩年,已在深海養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這里培育出的大黃魚成活率高達95%,他說:“它擺脫了我們對陸基土地的依賴,充分驗證了船載艙養這種封閉式的適宜性、平臺安全性,它就可以為整個深海養殖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其次,這個平臺也可以作為一個生產基地進行優質蛋白的生產。”
在深耕深遠海養殖的同時,威海的傳統優勢產品也煥發新生機。在山東燈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剛剛打撈上來的乳山牡蠣通過激光分揀、超高壓開殼、液氮速凍等自動化流程,轉眼間“變身”為速凍半殼牡蠣。公司副總經理趙杰森說,得益于新技術的加持,他們的牡蠣產品已暢銷全國。
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企業正加速布局新產能。山東燈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杰森說:“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我們新上的深加工的智慧產線、速凍冷庫,都是實現這種無人倉儲,保證產量能夠實現全年的供應。預計建成以后全年能夠實現9700噸的產量。”
深耕碧海,掘金“優質糧”。2025年,威海市將重點推進多個水產種業和海洋牧場項目,探索海上風電與深遠海養殖融合發展,同時深挖海洋文化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持續做好科技賦能、品牌推介、內聯外通等工作,打造獨具特色的海洋產業品牌集群,續寫“海上糧倉”新藍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