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有民謠:“開水燒泡飯,搭上咸鴨蛋;醬菜澆麻油,就著大饅頭。”舊時,鎮江人一日五餐,中午剩下的飯做“燙飯”,或是就近買的大饅頭,配上幾毛錢的到醬園買的醬菜,就是一天清淡的收尾。
老字號“恒順”的員工口耳相傳,醬菜生產歷史悠久,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據傳說,醬菜是杜康的老婆,和他的妹妹即姑嫂倆造出來的,談起來還有一段小故事:
杜康家寒,上無片瓦,下無立足之地。那年兵荒馬亂,杜康被財主抓去掘地窖,不得歸家。其妹杜花和老婆杜氏娘無法生活,只好沿街討乞,相依為命。
姑嫂們討乞來到鎮江左近,正處寒冬歲月,且居住在一間“風掃地,月當燈”的破廟里。平素要到一口半口的粥湯分分吃,幸而年間討到一點面餅、饅頭之類的面制品,她們舍不得吃,收藏在破廟里。
春雨蕭蕭,陰雨連綿。破廟里處處濕透透的,曬干了的面餅、饅頭也浸了雨水。杜花摘了幾片葵花葉蓋在上面,防止雨水再打進去。過了幾天,雨止天晴,她們準備把面餅、饅頭拿出去曬曬,掀開葵花葉一看,面餅、饅頭上長出了寸把長的白毛,杜花嘗了嘗,不好吃,不由失聲痛哭。杜氏娘說:“好妹妹,不用哭,曬干收起來,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拿出來充充饑吧。”杜花聽從了嫂嫂的話,將面餅曬干后,放進一只大香爐里。
沒過幾天,又下了一場大雨,香爐里下滿了雨水,姑嫂們無可奈何。欲倒,又舍不得,只好暫且放在一邊。
一晃兩三個月過去了,大香爐里的面餅,變成糊狀,顏色變紅了,杜花好奇地用小拇指蘸了一點放在咀里,不由臉上笑得象朵花。她隨手又醮了一點往嫂嫂嘴里一刮,杜氏娘用舌尖在嘴唇上舐了舐,笑嘻嘻地說,香噴噴的,甜咪咪的,鮮滋滋的,多好吃呀,如果再加點鹽,那就是咸中有味,味中生鮮,做個小菜是再好沒有啦。
姑嫂們正在談說間,來了一對年過半白的夫婦,他們是鎮江城里有名的鹽老板,名叫張望財。一走進破廟,張望財鼻子一嗅,脫口而出,“好香啊”!便向杜氏娘詢問:“不敢動問仙姑,此香盛郁,何物也?”
杜氏娘說:“漿中所放”。張老板一嘗頓時眉毛跳舞說:“此漿莫非兩位仙姑所造”。杜氏娘點了點頭說:“乃是天賜我們姑嫂也”。老頭兒不勝心喜,恭恭敬敬地向杜氏姑嫂施了一大禮說:“老生在鎮江經銷官鹽還開設一爿雜貨店,請兩位仙姑前去造漿,懇求允諾”。杜氏娘看了看杜花,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說:“我們前去試試”。
當天,杜氏姑嫂就隨張望財來到鎮江,在獅子街開設了一爿糟坊,造出了美味可口的鮮漿,取名為“醬”,生意興隆。
杜氏姑嫂開設的糟坊,緊靠小菜場,只有一道竹巴墻所隔。一天,有個農夫,用兩條夏布口袋裝滿了兩袋花皮菜瓜,挑到菜場來賣。路窄人多,一不小心,扁擔一滑頭,一袋子菜瓜就砸在一個當兵的將官腳上,那個將官的腳被砸得直甩。哪知,將官心里來了火,隨手拎起口袋就砸那農夫。他用力過猛,一袋子瓜從農夫頭頂飛過,越過竹巴墻,正好就落在杜氏姑嫂生產醬的醬缸里。農夫一見不好,瓜也不要了,從人群中慌忙逃走。
時隔半月之余,杜氏姑嫂在醬缸里發現一條布袋,放開來一看,里面是大菜瓜。再嘗嘗,梆脆透鮮。她們好不生疑,后來才聽說是一名將官甩過來的,于是取名為“將菜”。
后來她們又把黃瓜、蘿卜、萵苣、大頭菜等用布袋裝好,放在醬里,過上一段時間,也覺味道鮮美。所以杜氏姑嫂們又做起“將菜”來。“將菜”實則是用醬浸漬而成的,所以改名為“醬菜”。
這就是恒順的醬菜傳說,自此之后,這對姑嫂就被制醬業敬為“醬神”。
從老字號到公私合營到改革開放,一百多年來,恒順的醬菜建構著鎮江人的味覺記憶,醇厚地組成人們餐桌上的鄉土情緣。如果有親朋好友來鎮江,您不妨推薦他品嘗一下地道鎮江醬菜,一小瓶醬菜,或許就能讓他感受到鎮江美食的獨特魅力。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