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2月7日,毛澤東講了一句話:
這個仗要打多久時間,我看我們不要作決定。它過去是由杜魯門,以后是由艾森豪威爾,或者美國將來的什么總統來決定。這就是說,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一直打到我們完全勝利!
五個多月后,美國人撐不住了,在板門店與中朝簽訂了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教員的話,透露出兩個訊息:第一,中國人從來不帶怕的;第二,中國擅長后發制人。
七十多年過去,美國總統特朗普,以關稅為抓手,挑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表示奉陪到底,并將教員當年的話,重新“發表”出來,以敲打大洋彼岸的“鄉巴佬”。
抗美援朝是冷戰時期的一場熱戰,堪稱新中國的立國之戰。
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面對美國的挑釁,甚至是核恐嚇,絲毫不懼,勇敢亮劍,證明了世界最強的美帝在歷史中多次傲立世界之巔的中國人民面前只是紙老虎,為全世界的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受壓迫人民打了樣。
朝鮮戰爭之后,反帝國主義斗爭風起云涌,已是尸居余氣的列強殖民體系加速瓦解,短短幾十年間,全世界共有90多個國家贏得獨立。
我們這一代人注定要見證歷史。
當特朗普撕下冷戰時期形成的美國民主自由的偽善面紗,對曾經的伙伴課以重稅,并祭出“合并加拿大、收回巴拿馬運河、買下格陵蘭島”的癲狂三板斧,重新回到20世紀初“口吐溫言、手持大棒”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當政時的帝國形態時,意味著冷戰時期塑造的意識形態徹底煙消云散,新的歷史大幕已然緩緩拉開。
然而,在開啟新的征程之前,對逝去不久的冷戰時代的歷史有必要加以認識和理解,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鑒往知來,都是必需的功課,無論是投資做生意,還是在自己的領域深耕細作,把握時機,獲得個人奮斗的成功,都有一條金律——沿著過往的轍印,看清歷史的走向,沖出眼前的迷霧,順應未來的大勢。
1
杜魯門壓妻,白宮床斷;
丘吉爾鐵幕,冷戰開始。
二戰末期,美國唯一連任四屆、羨煞特朗普的總統羅斯福,設計了以美國為主導,美、英、蘇、中等大國傾情合作的戰后藍圖。
誰料,藍圖未成身先死,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猝逝,美英蘇中主導世界的規劃瞬間成為泡影,羅斯福夫人黯然神傷,對蜂擁而至的記者說了一句話——一切已成過去。
羅斯福死后,杜魯門接任總統。
杜魯門這個人,在美國八卦小報里是個“愛妻專家”,關于他的一個奇聞逸事,是在白宮與妻子過夫妻生活時用力過猛壓斷了床板。
杜魯門夫婦
但提到外交,生猛的杜魯門無甚經驗,他在當總統前,發表的最著名,或者說,最雷人的外交見解,是1941年6月23日,德國進攻蘇聯的第二天。
杜魯門宣稱,就讓俄國和德國互相殘殺,假如我們發現德國要贏,我們就棒俄國,假如我們發現俄國要贏,我們就幫德國。
從杜魯門這段話可知,他當年奉行的是實用主義,乃至為了這個“實用”,不惜幫助希特勒。
此一時彼一時,杜魯門上臺后,“實用主義”讓位給了更加激進好斗的意識形態,其中一個標志是,軍人出身的馬歇爾擔任國務卿,美國軍方開始參與外交決策。
在這種形勢下,斯大林多次嘗試與杜魯門溝通,重提羅斯福的“戰后秩序”,怎奈,壓斷白宮床板的杜魯門“提上褲子不認人”,對斯大林的電話溝通反應極為冷淡。
受到冒犯的斯大林,在1946年2月9日,發表了一篇演說,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并未過時,只要資本主義制度繼續存在,戰爭就不可避免,為此,蘇聯必須做好準備。
斯大林這番話,在華盛頓引起巨大發反響,美國最高法官道格拉斯甚至聲稱——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宣戰書。
美國駐扎在蘇聯的秀才,也是蘇俄專家,喬治凱南不失時機發來長電報,認為美國必須要樹立三個長期戰略目標:第一,有效堵截蘇聯的“不斷擴張”,同時避免同蘇聯直接“兵戎相見”;第二,遏制蘇聯的同時,有目的地促進蘇聯內部發生變化;第三,增強美國社會的健康和活力,同時積極向其他國家,展現和描繪出一個比以前更加積極、富有建設性的世界前景。
這份著名的長電報為冷戰的展開定下了基調,美國高級軍官和政府人員人手一份,奉若圭臬,秀才凱南也成為美國政府的大紅人,被三顧茅廬,請入決策層,辦公室就設在國務卿馬歇爾隔壁。
半個月后,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杜魯門陪同下,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頓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說。
丘吉爾指出,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落下來了。
丘吉爾 鐵幕演說
在演說結尾,丘吉爾鼓吹對蘇聯采取強硬政策,丘吉爾說,俄國人所欽佩的莫過于實力,而他們最瞧不起的,就是軍事上的軟弱。
話音剛落,杜魯門帶頭猛烈鼓掌,大有壓塌白宮龍床之勢。
隨著丘吉爾搖唇鼓舌的背書,“杜魯門主義”冠冕堂皇地出臺了,這個看上去文質彬彬的總統,在外交政策上延續了床榻上的兇猛,摒棄了他原有的實用主義風格,從“意識形態對抗”的角度兜售他那套觀點。
杜魯門深知,普通美國人,并不了解美國現實問題的復雜性,以及美國對世界貿易的依賴性,但將蘇聯設置為一個威脅的“靶子”,為所有美國的問題找一個“替罪羊”,卻能讓普通美國人興奮不已,并深深認同。
自1947年開始,反對蘇聯及其陣營,成了西方屢用不爽的一個“籃子”,美西方現實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將其丟在這個“籃子”里,而不認為這是制度本身引起的問題。
隨后,美國制造出“蘇聯威脅歐洲”的輿論,在一片喧囂聲中,開始了旨在名義上“援助歐洲”實質上開啟“美國霸權”的馬歇爾計劃。
1948年3月22日,美、英、加三國代表在華盛頓五角大樓舉行會談,最終通過了“五角大樓文件”,提出擴大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的范圍,擬定一項“北大西洋區域集體防務協定”的初步計劃。
北約由此建立。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建立北約”會議的結束日期——4月1日,西方的愚人節。
看看現在的俄烏戰爭,烏克蘭在西方引誘下,一心要加入“北約”,結果導致了戰爭,而當特朗普將烏克蘭作為與俄羅斯談判的“利益籌碼”時,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立即隨之“變臉”,拋棄烏克蘭以迎合懂王。
一切都是“愚人的游戲”。
不管怎樣,隨著北約的建立,冷戰大幕緩緩拉啟。
2
毛澤東訪蘇,同盟形成;
斯大林西進,兩德分立。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第二天,蘇聯發來賀電,正式承認新中國。
11月5日,科瓦廖夫告訴毛澤東,斯大林愿意在任何時候,歡迎他到訪莫斯科。
毛澤東表示,希望能在12月,斯大林70壽辰之際,前去到訪,同時就兩國之間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商談簽訂雙邊條約。
1949年12月6日,毛澤東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行程,這是他一生中首次邁出國門。
當天下午6時,克里姆林宮,斯大林宴請毛澤東。
斯大林對毛澤東贊不絕口,偉大,真偉大!你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很大,是中國人民的好兒子!我們祝愿你健康!
斯大林主動提議,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么東西?
毛澤東回復,恐怕是要經過雙方協商搞個什么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又好吃。
飲宴過后,雙方于22時開始會談,毛澤東提到修訂中蘇條約的問題。
斯大林立即打斷他的講話,表明了蘇聯態度:1945年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是根據雅爾塔協定締結的,因此蘇聯決定“暫時不該動這個條約的任何條款”。
面對斯大林咄咄逼人的說法,毛澤東只得表示,中國對問題的考慮不夠周到。
第一次會談的結果,毛澤東非常不滿,按照科瓦廖夫的觀察,那幾天,毛澤東悶悶不樂待在別墅里。
12月21日,莫斯科大劇院,斯大林慶生,毛澤東的座位緊挨著斯大林。
此次慶祝會,除了蘇聯各共和國代表外,有13個國家的代表講話,毛澤東代表中國第一個致辭,受到盛大歡迎,三次全場起立,長時間鼓掌。
盡管如此,毛澤東一直面無表情。
毛澤東到莫斯科,是想與蘇聯簽訂一個新的同盟條約,結果在斯大林面前,一直沒機會表明來意,自然覺得郁悶。
祝壽活動結束后,各國領導人都走了,只有毛澤東仍然待在莫斯科。
有一次,科瓦廖夫來拜訪,毛澤東大發脾氣,你們把我叫到莫斯科來,什么事也不辦,我是干什么來的?難道我來這里就是為天天吃飯、拉屎、睡覺嗎?
斯大林壽辰慶祝會之后,毛澤東在莫斯科似乎銷聲匿跡,這引起一些西方媒體極大猜疑,并行諸于報道。
斯大林坐不住了,派莫洛托夫和米高揚到毛澤東住所,商談安排毛澤東在公眾場合露面的問題,經研究,雙方一致同意毛澤東以答記者問的方式,在報紙上公布訪問蘇聯的情況。
1950年1月2日,毛澤東在記者會上表明,這次來莫斯科,首先是要解決《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問題。
當天晚上,蘇聯方面就同意簽訂新的中蘇條約。
毛澤東如釋重負,幾天的不快一掃而光,開始外出參觀,前往列寧格勒、高爾基等城市訪問。
在參觀列寧格勒藝術館時,蘇方告訴中方人員,本來還有一個中國廳可參觀,但目前正在整修,非常遺憾。
對此,毛主席側過臉,對同行的師哲講,其實是不便對我們開放,不好意思讓我們看,因為沙俄盜竊中國的東西太多了。
中蘇既然準備開談,按照既定的訪蘇日程,毛澤東將周恩來、李富春等人叫至莫斯科。
起初,蘇方將周恩來安排在離毛澤東較遠的一座單獨的別墅里,周恩來一到莫斯科,就來見毛澤東,商量如何展開工作,第二天,周恩來索性搬到毛澤東住處二樓的一間房子,以助于商討問題。
經過反復磋商,1950年2月14日,中蘇雙方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以及《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在這些條約和協定中,斯大林做出了讓步,乃至違背了當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達成的蘇聯的戰略利益,即保證蘇聯在太平洋有一個出海口和不凍港。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美國為了離間中蘇關系,決定對新中國采取友好態度。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發表聲明,表示美國認為臺灣屬于中國,如果臺灣海峽發生戰爭,那是中國內戰的繼續,美國不會干預。
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如果讓毛澤東空手而回,無異于將中國推向美國,對蘇聯更加不利,于是在中蘇條約中做了巨大讓步。
毛澤東利用國際的風云變幻,虎口奪食,在長達兩個多月的訪蘇歷程中,為新生的中國謀取了利益。
在莫斯科車站的臨別演說中,毛澤東強調:業已經過條約固定下來的中蘇兩大國人民的團結將是永久的,不可破壞的,沒有人能夠分離的。而這種團結,不但將必然要影響到中蘇兩大國的繁榮,而且必然要影響到人類的將來,影響到全世界和平與正義的勝利。
話分兩頭,當教員首次出國,夯實中蘇同盟時,戰敗的德國正逐漸分化為東德和西德。
早在二戰末期,希特勒的第三帝國面臨覆亡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應該由西方國家搶在蘇聯的前面,率先攻占柏林。
當時,蘇聯已多次表明,要首先攻克柏林,美國擔心與蘇聯“爭頭功”,會增加美英軍隊的傷亡,于是否定了丘吉爾的提議。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
朱可夫、艾森豪威爾、蒙哥馬利和塔西尼四位頂級武將,分別以四個占領區總司令的資格,發表了《關于德國占領區的聲明》,決定由四國總司令共同組成管委會,實現對德國的管制。
其中,蘇占區面積占全德40%,人口占36%,大柏林的面積為889平方公里,蘇占區占409平方公里,美、英、法三國加在一起的占領柏林面積為480平方公里。
蘇聯處于以一抵三(美、英、法)的舉足輕重地位。
1947年1月,美英占領區合并為雙占區,同年3月,在莫斯科外長會議上,圍繞德國的政治、經濟、賠償等問題,美國與西方進行了激烈爭論,隨后推行的馬歇爾計劃,更是加速了德國的分裂。
馬歇爾計劃醞釀期間,杜魯門委派前總統胡佛(為大蕭條背鍋的那位),帶領一幫專家前往歐洲考察戰后重建問題。
在提交給杜魯門的一份報告中,胡佛指出,沒有德國的恢復,就不可能有整個歐洲經濟的恢復,如果繼續執行限制德國的政策,除非讓德國人餓死,否則德國將成為西方盟國納稅人的沉重負擔,最終也會使其他歐洲國家“衣衫襤褸”。
美國大蕭條時破破爛爛的“胡佛村”,讓胡佛對經濟衰敗的慘狀心有余悸,結合后來德國和歐洲的發展來看,胡佛這份報告的含金量,不可謂不高。
1948年3月,西方彌合了在德國問題上的分歧,法國占領區與美、英雙占區合并。
至此,德國占領區,由最初的四個變成兩個,形成東西對峙的局面。
隨著東西德分立,二戰硝煙塵埃落定,世界進入兩極格局,一邊是藍如海水的自由女神像,一邊是紅如火焰的斧頭和鐮刀。
3
志愿軍亮劍,決戰朝鮮;
美利堅媾和,圍堵中國。
1948年,朝鮮半島風云再起。
南方成立大韓民國,北方建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雙方都宣稱對整個朝鮮擁有主權,半島局勢急劇惡化。
1949年3月,金日成赴莫斯科,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統一南北朝鮮的設想,遭到后者明確拒絕。
然而,到了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突然改變態度,給蘇聯駐朝大使什特科發去一封電報,表示同意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讓金日成做好周密準備,并強調蘇聯會給予幫助。
兩天后,斯大林又向蘇聯駐朝使館發去一個補充性的指示,請向金日成同志解釋,在目前情況下,他想和我討論的這個問題應該始終是機密的,不能把這件事告訴任何其他北朝領導人和中國同志,更不能讓我們的對手知道。
對于統一南北朝鮮這件事,斯大林的態度之所以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拒絕轉為支持,并叮囑金日成保密,不要讓“中國同志”知道,是因為此一時彼一時。
如上文所說,毛澤東踏出國門,出訪蘇聯,促成了中蘇同盟條約的簽訂,條約中關于旅順、大連和中長路的協定,大大影響了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利益。
金日成的登門求助,讓斯大林想到了中蘇協議中的一句話: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侵略而出現戰爭,中蘇兩國可以共同使用旅順海軍基地。
換言之,如果遠東出現戰爭,蘇聯軍隊就不必離開旅順港。
老謀深算的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的“統一朝鮮”的提議,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細節,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演講中透露,美國在遠東地區的防御范圍,不包括臺灣和朝鮮半島。
同時,蘇聯截獲并破譯了麥克阿瑟發給華盛頓的電報,電報里,麥克阿瑟主張,朝鮮南北雙方發生沖突時,美國不要干涉。
基于如上種種因素,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統一朝鮮”的提議。
不久后,斯大林與金日成商定,朝鮮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00噸其他礦石,來支付價值1.38億盧布的武器彈藥。
斯大林特別囑咐金日成,盡快到北京,告知毛澤東,如果中國共產黨不同意,朝鮮就不能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5月13日,金日成來到北京,講述了他的莫斯科之行,稱斯大林已經同意了朝鮮的計劃,毛澤東對此表示懷疑。
夜里十一點半,周恩來緊急召見蘇聯駐華大使,要他立即給斯大林拍電報,以證實金日成所言不虛。
得到肯定回復后,毛澤東對金日成說,美國人可能進行軍事干預,到時中國將派部隊援助朝鮮。
金日成對此表示感謝,但又指出,美國人在遠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不會干預朝鮮的戰爭。
后來,毛澤東談到這次會面時說,朝鮮人一再說,斯大林已經同意了,他們只是要中國人同意,不需要任何幫助。我們也只好同意了。
不出教員所料,金日成展開統一行動后,美國果然決定武力干預。
杜魯門通知麥克阿瑟,動用在遠東的海軍、空軍力量支援韓國,但只能在三八線以南活動。
1950年6月27日下午3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會議,討論美國提出的“建議聯合國成員國向大韓民國提供為制止武裝進攻并恢復健康這一地區的國際和平和安全所必需的援助”的議案。
晚上11時50分,在蘇聯代表沒有返回聯合國的情況下,安理會以7票贊成,1票反對(南斯拉夫),2票棄權(印度和埃及),通過了美國提出的“緊急制裁案”。
由此,美國為出兵參戰披上了合法外衣。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
金日成兵敗如山倒,這才想起了他原本不愿令其參與其中的“中國同志”。
斯大林也慌了,他起初不愿中國插手朝鮮,是為了在金日成獲勝后,蘇聯得以在朝鮮半島重建一個不凍港和出海口,如果中國的軍隊卷入這場戰爭,就無法保證莫斯科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然而,現在的情況是,整個朝鮮半島可能納入美國勢力范圍,直接威脅到蘇聯的遠東安全。
經過一番權衡利弊,斯大林于10月1日凌晨3時,口授了致蘇聯駐北京大使的電報,要求他盡快轉告毛澤東,“朝鮮同志的情況變得令人絕望,根據眼下的形勢,你們如果認為能用部隊給朝鮮人以幫助,那么至少應該將五六個師迅速推進至三八線,以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后備力量。中國部隊可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現。當然,仍由中國的指揮員統率。”
10月2日凌晨3時,毛澤東起草了給斯大林的回電,答應立即派部隊開赴朝鮮,與美軍作戰,同時希望蘇聯提供武器裝備和空軍掩護。
這封電報并未發出,因當天下午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多數人主張出兵朝鮮要謹慎行事。
當晚,毛澤東召見蘇聯大使說,在目前形勢下,中國出兵沒有必勝把握,很難解決朝鮮問題,還會帶來嚴重后果,所以考慮暫不出兵。不過,這還不是最后決定你。
10月3日凌晨,周恩來緊急召見印度駐華大使,希望能夠借印度人之口告誡美國,如果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中國要“管”。
盡管如此,毛澤東并未放棄出兵念頭,他單獨找彭德懷談話,要他掛帥出兵,彭德懷欣然領命。
10月5日下午,政治局會議作出決定,立即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準備于10月15日出國作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毛澤東派周恩來和林彪前往蘇聯,協商武器援助事宜。
10月11日,周恩來和林彪抵達黑海療養地,與斯大林商議援助,斯大林答應提供中國軍隊所需要的一切現代化武器裝備,但要求中國陸軍先行出動,而蘇聯空軍將于兩個月或兩個半月以后出動。
周恩來和林彪堅持蘇聯空軍必須與中國陸軍同時出動,談判陷入僵局。
當晚7時,斯大林與周恩來給毛澤東發出聯名電報:中蘇領導人商談的結果是,中國軍隊不要越過朝鮮邊境作戰……
10月12日下午3點30分,接到電報,毛澤東萬萬沒想到竟然是這個結果,但當即表示同意斯大林和周恩來的決定。
晚上10點12分,毛澤東又致電斯大林,告知“已命令中國軍隊停止執行進入朝鮮的計劃”。
10月13日,蘇聯大使通知金日成擬定撤退計劃。
然而,就在同一天,毛澤東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毛澤東依然主張出兵,并說服了彭德懷和其他參會者,會議最后決定,即使暫時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在美軍大舉進攻的情況下,無論困難有多大,也必須立即出兵,抗美援朝。
誰料,在得知中國依然出兵的決定后,斯大林通知周恩來,蘇聯只能派空軍保護中國領空,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后,也不準備進入朝鮮作戰。
此時,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入朝,毛澤東緊急將彭德懷召回北京再行商議,在緊急會議上,爭論異常激烈,鑒于朝鮮局勢火燒眉毛,毛澤東果斷地說,現在敵人已在圍攻平壤,再過幾天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愿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仍按原計劃渡江。
從10月19日晚上開始,中國26萬志愿軍從安東和集安兩處秘密渡江,夜行晝伏,秘密前進。
10月25日,終于打響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槍。
關于抗美援朝的出兵,普通人的認知,可能只是歷史課本上短短那一句話,但只有深入歷史的細部,才能發現這個出兵的決定有多么“糾結”,有多么“百轉千回”又“毅然決然”。
正因如此,這更增加了這場“立國之戰”的含金量。
朝鮮戰爭歷時3年,但從1951年7月到戰爭結束,一多半的時間,都是在停戰談判中度過。
前三次戰役,中國志愿軍取得了顯著勝利,重新占領了漢城,但因為美軍掌握空中優勢,志愿軍供給不足,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戰役中進攻乏力,美方更是毫無勝算,其先后發動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都被中國志愿軍挫敗,并使其兵力損失高達25萬人。
在這種形勢下,和談被擺上桌面。
1951年10月25日,雙方在板門店開啟停戰談判,到1952年5月,就確定軍事分界線和建立非軍事區、實現停火的具體安排等問題達成了協議,只剩下戰俘遣返問題尚未解決。
毛澤東起初認為,戰俘問題是最容易解決的,但出乎他的意料,正是這個問題令談判陷入長時間僵局。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陷入僵局的談判得以突然重啟加速,因新上臺的蘇聯新領導人決定盡快結束朝鮮戰爭。
1953年4月26日,板門店談判再次恢復,并于6月8日,對戰俘遣返問題達成協議。
朝鮮戰爭之后,中蘇同盟邁上新臺階,中國開始獲得蘇聯的全方位援助和支持。
在朝鮮戰爭刺激下,美國單獨與日本媾和,通過控制日本,實現了在東亞的戰略布局,麥克阿瑟宣稱,現在,太平洋已變成昂格魯·撒克遜人的內湖,我們的防線貫穿亞洲沿海一連串的群島。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暴露了自己的實力,朝鮮戰爭之后的幾年,美國同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東南亞各國分別簽署同盟條約,組建了圍堵中國的新月形包圍圈。
全文完
哲空空說歷史,歷史藏著財富,哲空空帶你一起挖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