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源: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迎又來一歷史性時刻,神二十載人飛船明日發射!
中國飛船這一次不僅實現了上行載荷能力提升20%的突破。
更透露出中國航天未來的“野心”:可重復飛船已箭在弦上。
如今飛船的“4名乘客”已確定。
除了三位宇航員外,還有一位“神秘嘉賓”。
神二十明日發射
今天中國航空傳來重大好消息,那就是“神二十”已經準備到位,按照預定時間,明天就即將發射,比較巧合的是,神二十發射的時間正好是中國第十個航天日,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顆衛星發射的日子。
很多人都驚嘆于神二十這也準備的太快了吧,去年10月份神十九才發射成功,這僅僅半年的時間,神二十也要飛往太空。
其實早在神舟十九號沖破云霄之際,神舟二十號當時便以"熱備份"模式進入全天候值守狀態。因為我們現在的策略是“發一備一”,這是中國航天獨有的“雙保險”設計。
當主飛船發生故障時,作為備份的飛船就能立馬頂上去,接替主飛船的任務,給宇航員和飛行任務更多的保障。
像美國在去年因為飛船事故導致宇航員無法按時返回地球,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就很好被解決,因為我們有“雙保險”。
除了發射時間的確定,這次神二十的任務也被官宣。神二十的宇航員們在成功發射之后,要去往我國的空間站,和神十九的宇航員進行交接,他們需要在這里停留大概半年的時間。
太空征程中,神舟二十號乘組肩負著多重使命:既要完成高精度的艙外科學實驗,又要為空間站"穿上"防護太空碎片的"鎧甲";既要通過天地連線播撒科學的種子,又要在微重力環境下探尋生命的奧秘。
每一項任務都是對航天員綜合素質的極限考驗,每一次操作都承載著中國航天的嶄新突破。
為了讓航天員能夠更好的完成任務,這次設計人員給神二十做了改進,對內艙的空間進行了升級。
通過三維建模重構艙內設備布局,采用碳纖維-鈦合金復合支架替換傳統結構,在體積不變的前提下,硬生生“挖”出20%的載荷空間。
通過精密的艙內空間重構,工程師們在維持飛船原有尺寸的前提下,成功"擠"出了額外的載荷容積。這一突破不僅讓當前任務得以搭載更豐富的科研儀器,甚至為后續空間站擴建儲備技術驗證模塊。
要知道在航天領域,每一克質量、每一立方厘米空間都極其寶貴,想要做出提升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這次神二十的“乘客”也強大,足足有“4名”之多。
"4乘客"已定
這次的神二十“乘客”里有一位老熟人,就是擔任指令長的陳冬,這是他第三次飛往太空。
陳冬的第一次飛行是在2016年,當時的他已經經過了6年的艱苦訓練,當乘坐神十一騰空的時候,陳冬的那句“爽”,不僅把他當時的激動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讓大家聽得十分“爽”。
在長達33天的太空駐留期間,陳冬不僅出色完成既定任務,更在特殊環境下身兼數職,比如給隊友當起了醫生等等。
陳冬的第二次升空是在2022年,這一次他已經是神十四的指令站了,同樣是帶著兩個伙伴一起完成了長達6個月的“出差”,還在太空中創造了好幾個中國航天史上的首次。
這次飛行任務中,兩位新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們都是第一次承擔太空任務,其中來自中原大地的陳中瑞,他和陳冬還是老鄉。
兒時的陳中瑞常常蹲在田間地頭,癡迷地看著拖拉機隆隆作響的柴油發動機,那時的他連做夢都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自己駕馭的會是翱翔九霄的航天器。
雖然陳中瑞沒有上過太空,但是他之前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空軍飛行員。當他駕駛著飛機飛向云霄時,他心里還有個念頭,那就是要是能飛去太空看一看就好了。
到了2018年這個機會來了,陳中瑞被選拔為中國第三批航天員,如今他的太空夢即將實現。
最后一位是來自內蒙古的漢子王杰,從小干農活的他卻有股不服輸的精神,給自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因此一直很努力的讀書、學習。
這也改變了王杰的空運,他從草原上的放羊娃,成了航空大學的優秀學子,學習制造飛行器。
后來他一直在深造,同樣的也是在2018年,入選了第三批航天員。
這三位優秀的航天員,真的很期待他們明天的表現。然而神二十里還有一個“乘客”,它的身份有點特殊了,是有著“生物界孫悟空”之稱的渦蟲。
歷經5億年滄桑巨變,渦蟲演化出了近乎魔法的再生能力。即便被分割成數段,每一塊組織都能在短短一周內重構完整的身體。
這次之所以帶著渦蟲上太空,就是想在微重力環境下研究渦蟲驚人的再生機制,或許能揭開生命延續的終極奧秘,為人類對抗衰老、修復損傷開辟全新的醫學路徑。
研究成果或能直接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這也是三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所以別小看這些渦蟲,它們可以說是人類的“功臣”。
不過這次的好消息不止于此,還有一個重磅消息就是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加速發展,離可重復飛船更進一步。
中國可重復飛船快了
中國去年一年的航天發展足以讓世界驚艷,嫦娥6號從月球背面取土,讓各國搶著和我們合作。
而神十九的發射,實現第五次“太空會師”,中國的航天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眼下中國航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加速研究重型運載火箭,實現飛船的可重復使用,現在的飛船火箭都是“一次性”的,用了一次就不能使用第二次了,大大增加了成本。
如果可重復飛船研究成功,不僅能降低成本,還能提高飛船的綜合能力,提高更多的上行負荷,比如現在飛船搭載的是3個人,以后可能是4個,7個,甚至更多,連普通人都能實現遨游太空的夢想。
這不是我們說說而已 ,而是我國的航天事業一直在實現技術突破,此前試驗衛星實踐十九號不僅可以實現重復使用,還成功收回。
隨著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發展,中國航天正逐步從飛船向更先進的“夢舟載人飛船”過渡,為未來的太空探索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資料
人民日報,2025-04-23,《人民日報頭版刊文:宇宙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福建日報,2025-04-23《神二十任務,重磅官宣!看點速覽》
央視新聞2025-04-22《神二十發射在即 這次太空之旅還有一位神秘乘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