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文旅新實驗。
文|愛撈編|園長
美食紀錄片,又出新點子。
《風味人間》來到第五季,主創們首次將美食的重點瞄向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香料”。蔥、蒜、肉桂、八角……從南到北,從中國到世界,每一個不起眼的香料在《風味人間·香料傳奇》中,都可以鋪展成一幅人類生活變遷的畫像。
美食的故事很難講,往深處講,無法打動對美食研究不深的普羅大眾,往廣度講,又有太多有趣的內容可以呈現給觀眾,一時之間無法找到創作的重點,“香料家庭太大了,你永遠都拍不完。”
《風味人間》系列總導演陳曉卿說,在做后期的過程中,《風味人間》第五季刪減了許多內容,比如中國的黃芥末和歐洲地油芥之間的聯系,再比如大茴香和小茴香在中國不同地區的用法和做法。
這是陳曉卿在《風味人間·香料傳奇》中的遺憾,但并不影響這部美食紀錄片和陳曉卿以往的作品一樣,都能和觀眾的生活形成共鳴。
為了將美食的風味帶給觀眾,在新的一季節目中,騰訊視頻紀錄片團隊更是聯動線上和線下,讓這種“共鳴”變得具體可感——團隊不僅運營《風味人間》的內容,也將它變為一個IP,打造聯名產品,讓紀錄片的美味可以被更多觀眾品嘗。
2025年4月中旬,刺猬公社(ID:ciweigonngshe)跟隨陳曉卿一起到廈門,感受“風味人間,尋味廈門”的魅力,從八市、中山路到筼筜書院,具體而深入地體驗了一把美食、城市與人文之間的聯結。
一個美食紀錄片,正在打開商業開發的新世界。
和陳曉卿一起“尋味廈門”
在三角梅盛開的季節,我們跟隨騰訊視頻紀錄片團隊抵達廈門,來這里具體地感受由本地香料制作的美食,同時了解廈門這座城市的人文變遷。
廈門是一個很神奇的城市,四季都有“香料”,在美食學者的眼中,無論你來自哪里,都能在這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找到屬于自己口味的“香料”。
廈門最有名,也最被大眾所熟知的“香料”,就是沙茶醬。抵達當天,我們在酒店品嘗了廈門特色沙茶面,由山藥制成的面條,搭配精心熬制沙茶醬,和飄香的姜母鴨,構成了我們的第一餐。
第二天,酒店的大廚又為我們帶來了“紅菇河田雞湯扁食”“百家村煸豆干蠔仔”“丙洲鮮蝦汁油蔥馃”“蒜汁土筍同安參味山藥”“鷺島海鮮面線糊配油條”“醬油芒果配老八市花生湯”等美食,都充滿了當地特色。
用姜做調料的姜母鴨,吃起來不僅沒有姜的辛辣刺激感,反而和甜味形成悠遠綿長的味道;土筍凍里包裹著殺蟲,但吃起來卻很有嚼勁;醬油和芒果的混搭,也有不一樣的鮮香風味……來到當地著名的“八市”,更可以窺到廈門美食的變遷。
早上十點的八市,人并不算多,但道路兩旁全是當地的商鋪,海鮮鋪在貨攤上,各種魚蝦散發著鮮美的風味,姜母鴨的味道充斥著整條街,還有茶桌仔在核心街區的中間地帶,供游客們休息。
在廈門,每一道特色菜,都有自己突出的風味與獨特故事。當地文旅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道,在他的印象里,廈門每家每戶做的沙茶醬都有不同的風味,當一個人的心情郁悶的時候,會用很重的香料,樂觀開心的時候,又會偏愛原味。就像《風味人間·香料傳奇》中表達的那樣,同一食物不同味道,代表著不同的家庭習慣和故事。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港口之一,沙茶醬本身便代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帶著一股“漂洋過海”的味道,和潮汕的沙茶醬因為文化變遷的不同,擁有不同的風味。
年輕人對廈門的了解,更多地來自以此為取景地的電視劇,以及美出圈的廈門大學、鼓浪嶼......但在文旅發展的過程中,廈門正在以另一種方式,和年輕人打成一片。
隨著茶飲業的發展,廈門的茶也在出圈。來到中山路,傳統式騎樓建筑中,有一家瑞幸咖啡店,這是廈門第一萬家店,代表著當地新茶飲與咖啡產業的出圈。
很多游客或許不知道,廈門是中國咖啡館密度最高的城市,本地的年輕人有屬于自己的“早茶晚咖”,早晨品茶,晚上喝咖啡,創造出一種中西融合的生活方式。
在筼筜書院,廈門的“茶飲”特色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你無法想象,廈門做茶有多大膽,茶里不僅可以放姜和小米辣,甚至還可以采用牛油萃取的方式,將牛油的味道與茶融為一體。更神奇的是,這些看起來奇怪的搭配,喝起來卻格外入味。
就像陳曉卿所說,食物是一個特別廣袤的世界,而香料是一個大家庭,“整個香料再做一個第二季,一點問題都沒有,你永遠拍不完。”
廈門想借助“風味人間·尋味南洋”的活動,讓大家沉浸式體驗廈門的傳統美食文化,也看到這座城市的“翻陳出新”,打造一張屬于自己的城市新名片。
香料可以是一個家庭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座城的故事。
做到第五季,《風味人間》如何更有價值?
對于紀錄片從業者來說,做一檔紀錄片并不容易,將一個紀錄片做到第五季,更需融合內容與商業,才是節目持續做大影響力的長遠之計。
沿著中山路往前走時,負責文旅招待的工作人員說,現在的游客再也不像曾經一樣走馬觀花,瀏覽完打卡點、吃完美食就滿足,大家都渴望在旅行中,收獲更加物有所值的人文體驗。
因此,和《風味人間》合作,成了當地文旅進行推廣時的重要抓手。《風味人間》IP的價值,不僅在于將美食的故事分享給大眾,讓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甚至也可以為一座城市講出新的故事、創造新的美味。
第五季《風味人間》就將屏幕中的“味道”,生產出了實體,搬運到現實中來,陳曉卿品評過的味道,觀眾也可以品嘗到,沉浸式感受美食的風味。
比如,《風味人間》與廈門當地美食企業雀躍·Queen一起合作,利用廈門香料風味,制作出咖喱醬、辣椒醬、番茄精萃醬、花生蛋糕等原創聯名產品,這些產品均根據《風味人間·香料傳奇》中所拍攝的辣椒和花生研發而成。
在當晚,我們也品嘗了由新產品打造的特色閩南菜,“番茄精萃魚”“馬來咖喱肉”“團圓平安面”,都是當晚大家喜歡的菜色。
將節目熱度轉化為現在消費力和區域影響力,《風味人間》IP與廈門文旅的合作,不僅為一座城市打造出獨具文化符號的新產品,也為紀錄片挖掘到了新商機。
在IP商業價值拓展方面,騰訊視頻也有更進一步的嘗試,除了常規的品牌贊助與IP授權外,還與品牌方一起“共創”紀錄片,如《牛奶是部文明史》與特侖蘇一起合作,從細分賽道著手,在觀眾對牛奶的了解中,潛移默化地起到品宣的作用。
從《牛奶是部文明史》到《風味人間》的花式玩法證明,在大眾追求美食厚度,享受生活的當下,美食紀錄片或許是最佳植入的內容場域。
內容+商業實驗,騰訊視頻紀錄片繼續向前
《風味人間》走紅時,騰訊視頻黑曜石工作室負責人朱樂賢就想過這個IP的商業化問題,畢竟對于一部紀錄片來說,要想走得長遠,不僅要有內容價值,也要有商業價值,如此一來才能繼續做下去,形成IP影響力。
但基于對內容本身的看重,《風味人間》起初拒絕帶貨,擔心影響忠實觀眾的觀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影響內容的口碑。
這種堅持,因為良好的IP口碑得到了良好的商業回饋——當五季《風味人間》完結后,它的商業價值自然而然地被更多品牌看見和認可。
“在《風味人間》這個題材之前,我們實驗過很多題材品類,最后發現在食物這方面最能和觀眾共鳴,我們就采用商業紀錄片的模式連做五季,但在國際上影響力還不夠,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自己,讓生命力更延長。”
大眾的閱讀習慣發生改變,對于內容愛好觀看形式也都有了變化,除了國內商業價值開發之外,陳曉卿希望中國的美食IP能夠走得更遠,“我們探索制作風格的時候有兩種路徑,一個是技術型改革,努力做到技術水準第一名;一個是心智邏輯上,放松一點,再放松一點,更有活力一點。”
在騰訊視頻,這樣的紀錄片實驗正在誕生,《牛奶是部文明史》《尋色中國》等作品的時長,逐漸縮短到30分鐘,如何在30分鐘內講完一個千絲萬縷的美食故事,在敘事方式與節奏上,又成為創作者的一道新難題。
但在市場的千變萬化中,黑曜石工作室在紀錄片布局的三個方向是不變的,“第一是繼續將IP做大,拓寬內容的廣度;第二是做垂類,挖掘內容的深度;第三,是從第三人稱的維度向第一人稱轉變,減輕只是的密度,增加親切感。”朱樂賢說。
紀錄片的商業化,一直是個大難題,但誰都沒想到,竟然在美食與文旅領域的結合,找到了新生機。
媒介合作聯系微信號|ciweimeijiejun
如需和我們交流可后臺回復“進群”加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