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當選中國乒乓球協會副主席。
今年2月,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訪問北京體育大學并參加講座時,馬龍以該校研究生的身份問了一個問題:
“作為一名運動員,未來如何進入國際奧委會這樣的國際體育管理組織?”
彼時的馬龍剛剛宣布退出世界排名不久,他也表示十五運會將是自己的“最后一舞”。
彼時彼刻拋出這個問題,是馬龍的思考。如今,馬龍找到了答案。
北京時間4月23日,中國乒乓球協會第十屆會員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劉國梁辭去中國乒協主席職務,選舉王勵勤為新任主席,高元義、馬龍為副主席,完成屆中領導班子調整。
從“龍隊”到“龍副主席”,當球迷還在期待馬龍“下個賽場見”時,他已經悄然完成了身份的轉變,而馬龍的嘗試,恰恰也是一代運動員選擇的縮影。
馬龍講話畫面。
轉型之路
沒人知道馬龍何時有了退役的想法,至少這個念頭已經存在了很久。
2023年的杭州亞運會,拿到團體冠軍后馬龍笑著說:“之前的亞運會,每次結束后還有下一次,但這次可能是我的最后一屆亞運會了。”
同年德班世乒賽輸給王楚欽,馬龍先是笑著擁抱了王楚欽,隨后撫摸了三次球桌才緩緩離場。他解釋道:“對于輸贏自己現在能夠看開,知道這可能是最后一次,有的時候會懷念這座球場,在情感上會有一點不舍,所以最后再摸它一下。”
2024年釜山世乒賽后,馬龍左手握拳,右手輕擊臺面,慶祝自己獲得第九個世乒賽團體賽冠軍。馬龍賽后說道:“下一屆團體賽是兩年以后,自己應該不會堅持到那個時候。我的最后一場世錦賽比賽能以勝利結束,我的世錦賽之旅是完美的。”
2024年中國大滿貫,馬龍罕見地牽著兩個兒子出場,接受采訪時說:“20多歲的我,夢想每場比賽都能以勝利者的姿態站到最后,但這次,能站在這個舞臺,就是成功。”
馬龍帶著兒子出席中國大滿貫。
作為世界乒壇首位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杯、亞運會、亞錦賽、亞洲杯、巡回賽總決賽、全運會、全國錦標賽男單冠軍于一身的“超級全滿貫”男子選手,也是乒乓球歷史上首位成功蟬聯奧運會男單金牌及奪得6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馬龍擁有31個世界冠軍頭銜。
關于告別,馬龍做得很充分。但對于新的開始,似乎沒有清晰的答案。至少在向巴赫拋出那個問題之前,外界對于馬龍的想法并不明朗。
但這個問題顯然是馬龍深思熟慮的結果——1976年,巴赫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獲得男子花劍團體冠軍。1981年,巴赫進入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2013年,巴赫當選第九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成為歷史上首位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的奧運冠軍。
縱觀巴赫的成長歷程,就是一個奧運選手轉型的頂級模板。
巴赫給出的回應是:“你作為運動員的經歷,讓你對各種文化有了深刻的認識,這樣一來,你就能更好地適應這些文化差異。另一方面,你還能繼續提高自己的技術或專業技能,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馬龍強調梯隊建設。
年輕球員是重心
事實上,馬龍很早之前就在為未來做鋪墊。早在2019年的國際乒聯球星頒獎盛典上,當選年度最佳男運動員的馬龍就用英文接受了采訪。
問及原因,馬龍給出過這樣一個版本的答案:“無論作為運動員、還是退役后作為教練員——無論何種身份,都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乒乓球;無論在中國還是國外,我都希望能用最好的表現去吸引他們。”
而在巴黎奧運會后,馬龍也并沒有開啟教練生涯,而是更注重文化交流。2024年11月,馬龍跟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七所高校共40名師生,前往臺灣進行交流。同年12月,他與陳夢一起參加首屆“老瓦杯”乒乓球賽,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展現球技。
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這是馬龍找到的方向,于是當選新一屆中國乒協副主席后,馬龍也將目光放在年輕人身上:“我之前一直都在一線隊擔任運動員,我會更關注這些年輕運動員,或者是中國隊的梯隊建設。中國乒乓球隊能夠60多年長盛不衰,就是因為有一個非常完善、非常好的梯隊建設,源源不斷地有年輕優秀的運動員出現。”
“所以我也希望能夠把這么多年的比賽經驗、訓練經驗和其他方面的專業知識,傳遞給年輕運動員,給他們更多的建議和經驗。”
馬龍還特別感謝了劉國梁的培養和支持,他說:“從運動員到管理者,劉主席8屆奧運會周期相當成功,不管接下來他做什么,我都會全力信任。不管他在什么位置,我都會銘記他對我的幫助和支持,這份師徒感情不會因為身份的轉變而變化。”
王皓執教王楚欽。
教練不是必選項
值得一提的是,以馬龍為代表的這一代運動員,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著更多選擇。
無論是馬龍的恩師劉國梁,還是當下國乒男女隊主教練王皓、馬琳,走的都是一條“打而優則教”的教練之路。
劉國梁乒乓生涯后期,早早便有了轉型成為教練的想法,于是有意識地觀察起恩師蔡振華的一舉一動。2002年退役的劉國梁先是擔任了國家乒乓球隊的助理教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破格出任男隊主教練,成為中國乒乓球史上最年輕的主教練。
而他身后的王皓、馬琳,同樣順理成章的在退役后轉型成為一名教練,甚至2017年國乒領隊黃飚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王皓、馬琳當時退役后曾想留在國家隊,但遭到國乒的拒絕,“讓他們先回省市,先到基層去干上兩三年,之后再讓他們競聘。”
即便如此,王皓和馬琳依然從基層教起,隨后逐漸在執教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相比之下,與馬龍同代的運動員,執教已經不是必選項。
許昕擔任亞乒聯盟副主席。
2021年10月,許昕以現役球員身份當選為亞乒聯盟副主席,談及目標,許昕表示:“將推廣乒乓球,并為國乒隊員爭取公平和更多的話語權。”
一年后的12月,劉詩雯成功當選國際乒聯運動員委員會主席,她通過國際乒聯的網站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國際乒聯運動員委員會是一個新的平臺,希望我能夠在這里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我將繼續學習、努力為運動員爭取更多的利益。”
2024年1月,丁寧當選中國奧委會執委,同年6月,她又當選為亞奧理事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
退役后轉型教練,或許是劉國梁、王皓時代為數不多的選擇,畢竟身處他們的時代,最頂尖的球員為國效力,其他球員出國征戰,目光所及大多都與乒乓球有關。
隨著時代演進,以馬龍為代表的新一代運動員正開拓出更廣闊的職業生涯圖景。深耕乒乓球技術研發固然可貴,探索競技之外的多元發展同樣價值不菲。
值得關注的是,當許昕、劉詩雯、馬龍等頂尖選手實現從“為國爭光”到“為球謀局”的轉型,他們的使命已超越單純的運動競技范疇。
這些轉型既包含對乒乓運動的持續推廣,更承載著提升中國體育治理能力的戰略意義——通過在國際組織中注入“中國智慧”,推動中國乒乓從“競技強者”向“制度構建者”轉變。
一代人肩負一代人的使命,許昕、馬龍們的抱負,顯然不只是讓中國乒乓長盛不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