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有變,印度總理莫迪不得不結束外訪行程,登機趕回國內。面對突如其來的恐襲,特朗普急忙致電莫迪,普京也表示哀悼。那么,印度此次發生了什么?事件背后又有怎樣的歷史恩怨?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一起針對游客的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20人死亡,成為該地區25年來針對平民的最致命襲擊之一。事件發生時,莫迪正在沙特阿拉伯訪問,按照計劃,他本應與沙特高層探討能源合作、僑民權益等議題。然而,克什米爾的槍聲打破了這場外交活動的節奏。
據報道,襲擊發生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帕哈爾加姆鎮,武裝分子向一群正在游覽山谷的游客無差別開槍。目擊者稱,現場“子彈像雨點一樣落下”,游客驚慌逃散,多人墜入山谷。印度警方稱,襲擊者身著迷彩服,行動迅速且目標明確。
莫迪在社交媒體上強烈譴責襲擊,稱“邪惡計劃永遠不會得逞”,并承諾將兇手繩之以法。他緊急登機回國后,印度政府宣布加強克什米爾地區的安全部署,同時啟動調查程序,這一反應延續了莫迪政府一貫的強硬反恐立場。
襲擊發生后,國際社會也迅速表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美國堅定與印度站在一起”,并主動與莫迪通話表達支持,這一舉動被視為對美印關系的進一步鞏固。此前,美國副總統萬斯剛于4月21日抵達印度,試圖推動雙邊貿易談判,緩解特朗普政府加征關稅的壓力。盡管萬斯的訪問以經濟議題為主,但恐怖襲擊事件意外凸顯了美印在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
俄羅斯總統普京則通過官方聲明向印度表達哀悼,稱襲擊是“不可原諒的殘暴罪行”,并強調愿與印度擴大反恐合作。俄方的表態不僅基于傳統盟友關系,也反映出其在中東和南亞地緣博弈中的戰略考量。歐盟、以色列等也紛紛譴責襲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重申“針對平民的暴力不可接受”。
目前結合多方消息來看,這場襲擊的元兇,是一個叫“抵抗陣線”的組織。據報道,該組織與“虔誠軍”有關聯,后者早被列為恐怖組織,在克什米爾活動頻繁。要理解此次襲擊的深層動因,必須回溯克什米爾問題的歷史經緯。
1947年印巴分治時,英國殖民者留下的“蒙巴頓方案”,將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交由當地王公決定,而該地區穆斯林占多數、統治者卻是印度教徒的矛盾,直接引發第一次印巴戰爭——克什米爾王公決定加入印度,引發巴基斯坦不滿,隨即爆發戰爭。
自那時起,兩國在克什米爾地區展開長期軍事對峙。雖然經歷了三次印巴戰爭,但問題至今沒有根本解決,印度目前實際控制約三分之二克區,巴基斯坦控制剩余部分,雙方邊界常年緊張。
分析來看,克什米爾不僅是領土之爭,更牽涉宗教與民族沖突。該地區大部分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而印度全國多數信徒為印度教,這種宗教對立加劇了分裂情緒。此外,克什米爾地區青年受激進組織影響,容易被煽動參與極端活動,使得當地局勢始終不穩。再加上印度政府近年不斷加強對克什米爾的控制,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引發部分民眾和外部勢力反彈,矛盾就此激化。
面對這場襲擊,印度如何回應至關重要。莫迪回國后,預料將加強軍警部署,可能還會出臺新的打擊政策,但問題是,僅靠武力能否徹底壓制恐襲?這恐怕并不樂觀。更現實的做法,或許是重新審視克什米爾地區政策,嘗試通過政治對話緩和局勢,避免陷入“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總的來說,克什米爾的槍聲再次提醒世界:南亞的和平離不開印巴和解與國際社會的務實調解,接下來的走向,取決于印度政府的處理方式:如果走強硬路線,或許短期內能震懾恐怖組織,但長期恐怕更難根治;如果能尋求多方合作,加強邊境管控、強化情報交流、推動內部和解,或許才是解決克什米爾困局的真正出路。未來的克什米爾,仍是一道待解的難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